[1] 任美裕,曾昭玻.论中国热带的范围.地理科学,199111(2):101-108.
[2] 丘宝剑.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再论.地理学报,1983,38(2):154-162.
[3]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气候区划(初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8-9.
[4] 张宝荃.中国气候区划.见:国家自然地图集地图说明.北京:国家地图集编接委员会,1965.197-201.
[5]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4-48.
[6] 黄秉维.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新建设,1965.(3):65-74.
[7] 侯学坦,姜恕,陈昌笃,等.对中国各自然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方向的意见.科学通报,1963,(9):8-26.
[8] 任美得,杨纫章.包浩生.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2-136.
[9] 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1):15-38.
[10] 竺可祯.中国的亚热带.科学通报,1958,8(17),524-528.
[11] 竺可祯,宛敏渭.物候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28-29.
[12] 秦权人.1962年自然区划学术讨论会纪要.地理学报,1962,28(3):250-256.
[13] 丘宝剑.我国亚热带的界限问题.地理,1962,(2):41-45.
[14] 黄秉维.关于中国热带界线问题.I.国际上热带和亚热带定义.地理科学,1992,12(2):97-107.
[15] 昊中伦.我国热带范围划分的商榷.热带林业科技,1985.(1);1-2.
[16] 李世奎,王石立.对全国农业气候区划的初步探讨.见:气象科学技术集刊第三集(农业气象).北京:气象出版社,1982.1-8.
[17] 李世奎,侯光良,欧阳海,等.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91-208.
[18] 丘宝剑,卢其尧.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及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98-113.
[19] 师哲.毛泽东同“远方”交往实录.中国老年报,1992-02-19.
[20]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气候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51-161.
[21]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87-197.
[22] 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845-847.
[23]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331-332,530-532.486-488.
[24]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16-217,377-378.332-333.
[25] 国家地图集编鉴委员会.国家农业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21-22.44-45.
[26]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4-17.46-49.22-25.114-117.
[27] 《中国植物》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749-759及附图.
[28] 黄秉维.竺可祯同志与我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一)我国热带、亚热带界线问题.地理研究,1984,3(1):8-18.
[29] 黄秉维.中国气候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的回顾与展望.见:地理集刊(zn,自然区划方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