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廖志杰.中国的火山温泉和地热资源.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2] 黄玉昆.南海北部沿岸晚第三纪以来地壳运动的荃本特征.中山大学学报,1980, (3):54~63.
[3] 王贤觉.南海玄武岩研究.地球化学,1985,(3);231~240.
[4] 王贤觉.南海玄武岩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1984 . (4) : 332~ 339.
[5] 何良彪.早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的沉积作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4):35~47.
[6] 何春荪.台湾地体构造的演变.中华民国经济部出版,1982.
[7] 何春荪.台湾地质概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出版,1986.
[8] 王慧芬,等.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K-Ar年代学及其演化.地球化学,1988.(1):1~11.
[9] 陈道公,等.山东新生代火山岩K-Ar年龄和Pb-Sr同位素特征.地球化学,1985,(4):293~303.
[10] 孙建中.中国第四纪火山的时空分布.现代地壳运动研究(3).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157~163.
[11] 朱景湖.东北地区的火山.见: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83~89.
[12] 许东满,等.长白山天池地区全新世以来火山活动及其特征.第四纪研究,1993,(1):85~93.
[13] 刘琪璟,等.长白山近期火山爆发对高山亚高山植被的影响.地理科学,1993,(1):57~61.
[14]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腾冲地热.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5] 李栓科.中昆仑山阿什库勒盆地地貌与第四纪环境问题.地理学报,1991.(2);224~231.
[16] 金庆焕,等.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7] 陈昌明,等.第三纪渤海裂谷系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见: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和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8] 解广轰,等.汉诺贝玄武岩及大同火山群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89.(4):277~285.
[19] 张立敏,等.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运动与中国东北深震带.地球物理学报,1983. (4) :331~340.
[20] 李炳元,等.青藏高原火山地貌的初步观察.见: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31~138.
[21] 朱炳泉,等.印度与欧亚板块东部碰撞边界--腾冲火山岩的Nb-Sr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研究.地球化学,1983,(1):1~13.
[22] 黄镇国,等.雷琼第四纪火山.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