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ilhard de Chardin P and Licent E.On the discovery of a pal aeolithic in North China.Bull.Geol.Soc.China,1924,3(1):45-50. 2 P.德日进,等.陕西北部黄土地带与河套东西南之理想剖面.中国地质学会志,1924,3(1). 3 贾兰波.河套人.龙门联合书局,1951.18~27. 4 裴文中,李有恒.萨拉乌苏河系的初步探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4,8(2):99~118. 5 祁国琴.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13(4):239~249. 6 袁宝印.萨拉乌苏组的沉积环境及地层划分问题.地质科学,1978,(3):220~224. 7 李何生,董光荣,高尚玉,等.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地区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组的关系及地质时代问题.地质学报,1987,61(3):218~230. 8 奥勃鲁契夫B A.华北黄土.见:砂与黄土问题.乐铸,刘东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05~251. 9 吴汝康.河套人类顶骨和股骨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8,2(4):208~212. 10 董光荣,高尚玉,李保生.河套人化石的新发现.科学通报,1981,26(19):1192~1194. 11 刘东生,王克鲁.中国北方第四纪地层的某些问题.见:第四纪地质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65~76. 12 郑洪汉.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河湖相地层与风积黄土.地球化学,1989,(4):343~351. 13 原思训,陈铁梅,高世君.用铀子系法测定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的年代.人类学学报,1983,2(1):90~94. 14 周昆叔,黎兴国,邵亚军.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冰缘期划分及其意义.见: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文集.西安:陕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49~153. 15 黎兴国,刘光联,许国英,等.河套人及萨拉乌苏文化的年代.见:第一次全国14 C学术会议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41~143. 16 凯西A C.中国黄土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见:干燥区与黄土区的地理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9~70. 17 谢俊义.城川与柔远动物群——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后期近水沙相和近山黄土相动物群.见: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 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49~253. 18 邵亚军.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其反映的古植被与古气候.中国沙漠,1987,7(2):22~27. 19 高尚玉,董光荣,李保生,等.萨拉乌苏河第四纪地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与古气候的关系.地球化学,1985, (3):269~275. 20 卢小霞.萨拉乌苏河地区粘土矿物组合分析与古气候的关系.中国沙漠,1985,5(2):27~35. 21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吴正.鄂尔多斯高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冰缘现象及其与风成沙和黄土的关系.见:中国科学 院兰州沙漠所集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63~81. 22 周昆叔.华北区第四纪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地质科学,1984,(2):165~172. 23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81~99. 24 王靖泰,汪品先.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地理学报,1980,35(4):299~312. 25 耿秀山.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水进退.海洋学报,1981,3(1):116~129. 26 赵希涛.喜玛拉雅山脉近期上升的探讨.地质科学,1975,(3):241~252. 27 李吉钧,文世宣,张青松,等.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中国科学,1979,(6):608~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