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1999, Vol. 19 ›› Issue (4): 290-294.doi: 10.13249/j.cnki.sgs.1999.04.290
• 论文 • 下一篇
陈静生1, 夏星辉2
收稿日期:
1999-05-04
出版日期:
1999-07-20
发布日期:
1999-07-20
Chen Jingsheng1, Xia Xinghui2
Received:
1999-05-04
Online:
1999-07-20
Published:
1999-07-20
摘要: 河流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我国河流水质监测站网的发展、河流水化学特征和30a来河流水质变化3方面,总结我国学者对我国河流水化学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陈静生, 夏星辉. 我国河流水化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1999, 19(4): 290-294.
Chen Jingsheng, Xia Xinghui.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RIVER HYDRO-CHEMISTRY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 19(4): 290-294.
1 陈静生.陆地水质全球变化的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2,7(4): 71~76. 2 陈静生.河流水质全球变化研究若干问题.环境科学,1992,11(2): 43~51. 3 乐嘉祥,王德春.中国河流水化学特征.地理学报,1963,29(1):2~11. 4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表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5 Hu Minghui et al., Majoe ion chemistry of some large Chinese rivers, Nature, 552, Vol. 298, No. 5874, 1985. 6 许越先.中国入海离子径流量的初步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1984,4(3):213~217. 7 陈静生,李远辉,等.我国河流的物理与化学侵蚀作用.科学通报,1984, (15): 932~ 936. 8 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中国水资源评价.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9 张立成,董文江.我国东部河水的化学地理特征.地理研究,1990, 9(2): 67~75. 10 许炯心.我国不同自然带的化学剥蚀过程.地理科学, 1994, 14(4): 306~314. 11 刘培桐,王华东,等.岱海盆地的水文化学地理.地理学报,1965, 31(1): 36~61. 12 朱启疆.滹沱河和滏阳河水文化学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63,(3):89~108. 13 朱颜明,等.长白山天池水化学.地理科学, 1981, 1(1): 58~64. 14 蒲健辰,等.长江江源地区冰川冰、雪、水的化学特征.环境科学, 1986, 9(4): 14~19. 15 张群英,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河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入海通量.海洋学报,1985, 7(5): 561~566. 16 刘永可.京津唐地区河流水文化学.见:中国地理学会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化学地理研究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9~27. 17 刘亚传.石羊河流域的水文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及演变.地理科学,1986,6(4):348~356. 18 过常龄.黄河流域河流水化学特征初步分析.地理研究, 1987, 6(3): 65~73. 19 张立成,赵桂久,董文江.湘江水系河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地理学报,1987,42(3):243~251. 20 邓伟.长江河源区水化学基本特征的研究.地理科学, 1988, 8(4): 363~369. 21 李景保.湘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水化学特征.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11(3). 22 李景保.洞庭湖水系离子径流与化学剥蚀的研究.地理科学, 1989, 9(3): 242~251. 23 陈静生,陈梅.海南岛河流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和起源.热带地理,1992, 12(3): 272~281. 24 陈静生,谢贵柏,李远辉.海南岛现代侵蚀作用及其与台湾岛和夏威夷群岛的比较.第四纪研究,1991, (4): 289~298. 25 陈静生,陈梅,等.海南岛、台湾岛河流水化学比较研究.地理学报,1992, 47(5): 403~409. 26 许越先,谢明,张永忠.长江上游离子径流量的估算及时空变化特征.地理研究,1991, 10(4): 19~28. 27 张立成,董文江,王李平.长江水系河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地理学报,1992, 47(3): 220~232. 28 刘静宜.我国环境化学的进展.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中国环境科学年鉴.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123~137. 29 张立成,等.水环境化学元素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158~160. 30 关伯仁,徐云鳞(主编).黄河水资源保护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1 刘培桐,王华东.化学径流与化学剥蚀.地理,1962, (4). 32 刘培桐,唐永銮,等.我国化学地理学的三十年.地理学报,1979, 34(3): 200~211. 33 杨洁,林年丰.新疆喀什平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水质评价.地理科学, 1995, 15(3): 234~242. 34 Gert Knutsson. Trends in the Acidification of Groundwater. Ground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GOM 93 Conference held at Yallin, September 1993). LAHS Publ. 1994: 5-15. 35 Yuh-Piau Hsu, Dept. of Agric. Eng., National Taiwan Univ. Proceedings of Aquatic Environment in Pacific Region, SCOPE/ACADEMIA SINICA, TAIPEI. Augest, 1978. 36 韩清.塔里木河流域农垦后水质的变化及控制途径.地理学报,1980, 35(3): 219~231. 37 王明远,赵桂久,章申.长江碳、氮、磷、硫输送量的研究.见:章申主编.化学元素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0. 121~131. 38 陈静生,关文荣,夏星辉,等.长江中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与环境酸化关系初探.环境科学报,18(3): 265~270. 39 陈静生,夏星辉, 蔡绪贻.川贵地区长江干支流河水主要离子含量变化趋势分析.中国环境科学,18(2): 131~135. 40 陈静生,关文荣,夏星辉,等.长江干流近三十年来水质变化探析.环境化学,17(1): 8~13. |
[1] | 史小丽, 秦伯强. 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营养元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0, 30(5): 766-771. |
[2] | 王国平, 吕宪国. 沼泽湿地环境演变研究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50周年[J]. 地理科学, 2008, 28(3): 309-313. |
[3] | 侯英姿, 陈晓玲, 王方雄. 基于GIS的水环境价值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1): 89-93. |
[4] | 齐文, 郑绵平. 西藏扎布耶盐湖水位波动规律初探[J]. 地理科学, 2006, 26(6): 693-699. |
[5] | 吕恒, 江南, 罗潋葱. 基于TM数据的太湖叶绿素A浓度定量反演[J]. 地理科学, 2006, 26(4): 472-476. |
[6] | 张凯, 韩永翔, 张勃, 郝建秀. 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研究[J]. 地理科学, 2006, 26(2): 179-185. |
[7] | 王腊春, 史运良. 西南喀斯特山区三水转化与 水资源过程及合理利用[J]. 地理科学, 2006, 26(2): 173-178. |
[8] | 李如忠, 钱家忠. 地下水降深的未确知风险分析[J]. 地理科学, 2005, 25(5): 631-635. |
[9] | 李如忠, 钱家忠, 汪家权. 河流水质未确知风险评价理论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4, 24(2): 183-187. |
[10] | 胡国华, 夏军, 赵沛伦. 河流水质风险评价的灰色随机风险率方法[J]. 地理科学, 2002, 22(2): 249-252. |
[11] | 李丽娟, 李海滨, 王娟. 澜沧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其时空分异[J]. 地理科学, 2002, 22(1): 49-56. |
[12] | 邓慧平, 李秀彬, 张明, 陈军锋, 张镱锂. 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01, 21(6): 493-497. |
[13] | 张利田, 陈静生. 我国河水主要离子组成与区域自然条件的关系[J]. 地理科学, 2000, 20(3): 236-240. |
[14] | 杨爱玲, 朱颜明. 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0, 20(1): 72-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