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文彦. 我国工业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学报. 1986,41(4): 370~379. 2 刘毅,李文彦,陆大道. 工业地理研究进展. 见:左大康主编. 地理学研究进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 李文彦. 中国工业地理学的近年发展.见:李文彦. 地区开发与工业布局.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 任美锷. 工业区位的理论与中国工业区域. 地理学报. 1944,11:15~24. 5 魏心镇. 工业地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6 陈振汉, 厉以宁. 工业区位理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 张文奎. 经济地理基础.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 杨吾杨. 区位论原理.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该书曾于1985年以《产业与城市区位导论》由河南大学地理系印刷并发行). 9 陆大道. 区位论与区域研究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0 周起业. 西方生产布局学原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1 曹廷藩, 张同铸, 杨万钟,等. 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2 胡兆量,等. 经济地理学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3 杨吾杨,梁进社. 高等经济地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4 吴传钧,刘建一,甘国辉. 现代经济地理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5 陈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 地理学报,1995,50(2):185~191. 16 李为. 关于我国经济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探讨. 地理学报,1983,38(3):273~283. 17 陆大道等. 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8 李小建. 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及研究特点.人文地理.1998,13(4): 5~9. 19 张文奎. 西方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见: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编.中国地理学会1978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0 林炳耀. 数量方法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见: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编.中国地理学会1978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1 朱德威、冯泰. 区域(或城市)的投入-产出模式介绍.见: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编.中国地理学会1978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2 陆大道. 人文地理学中区域分析的初步探讨.地理学报.1984,39(4):397~408. 23 朱德威,梁进社. 大宗物质供销区位的定量分析及其引伸.地理学报, 1986,41(4): 350~359. 24 陆大道 . 工业区的工业企业成组布局类型及其技术经济效果.地理学报,1979,34(3): 248~264. 25 沈小平. 试论工业区工业企业成组的经济效果和最佳规模的确定.地理学报, 1987,42(1): 51~61. 26 胡兆量. 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趋势.地理学报,1986,41(3):193-201. 27 张文奎. 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和现状.见:李旭旦主编. 人文地理学概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8 李小建. 工业变化与公司活动:澳大利亚工业地理研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论文,1990年5月. 29 李小建. 工业变化与公司活动的空间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0 李小建. 论工业变化的综合研究.地理学报,1991,46(3):289~299. 31 李小建. 关于公司地理研究的几个问题. 经济地理,1991,11(3):42~46. 32 李小建. 公司地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3 Li X J. Industrial linkag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 A rural Chinese case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7th IGC, Washington,1992.8. 34 费洪平. 多厂企业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地理科学,1993,13(4):322~330. 35 费洪平. 产业带空间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地理学报,1993,49(3):214~225. 36 王缉慈.关于企业地理学研究价值的探讨. 经济地理,1993, 13(4):23~29. 37 王缉慈.宋向辉.李光宇.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扩散.地理学报,1996, 51(6):481~488. 38 李小建.香港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与公司空间行为.地理学报,1996, 5(3):213~223. 39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0 胡序威.中国工业布局与区域规划的经济地理研究.地理科学,1985, 5(4):308~316. 41 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42 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3 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997,16(3):16~23. 44 Wang J C, Wang J X. An analysis of new-tech agglomeration in Beijing: A new industrial district in the ma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8,31(4):681-701. 45 杨万钟主编.上海工业结构与布局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6 陆大道等.新疆工业发展与布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47 陆大道等.辽宁资源开发与工业交通布局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0. 48 李文彦.试论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经济地理,1986.6(2):86~91. 49 梁仁彩.化学工业布局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50 李小建.河南农村工业的发展环境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1 樊杰,W.陶普曼.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地理学报,1996,51(5): 398~407. 52 苗长虹.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因素与区域型式.地理研究,1994,13(3):30~40. 53 苗长虹.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型式研究.地理学报,1998,53(3):270~278. 54 Li X J. Industrial linkages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Hena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3,3(3):255-263. 55 樊杰,W.陶普曼.中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省际差异. 地理学报,1998,53(1): 13~23. 56 焦华富.中国外商投资的地域结构研究.地理研究,1997,16(3):32~38. 57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地理学报,1999,54(2):97~105. 58 李小建.香港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经与公司空间行为.地理学报,1996,51(3):213~223. 59 贺灿飞.陈颖.港澳地区对中国内地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其空间扩散.地理科学,1997,17(3): 193~200. 60 许学强,刘胜学.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利用外资的时空差异特征.地理学报,1995,50(2):128~137. 61 Li X J, Yeung Y-M.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bal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1998,20(4):1-23. 62 李小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学报,1999,54(5). 63 李小建.跨国公司与中国投资地经济发展.二十世纪双月刊(香港),1999,2月号:148~158. 64 李文彦主编:中韩经济合作.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65 Li X J, Yeung Y-M. Inter-firm linkages and regional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company case studies from Shanghai, China. Geografiska Annaler. 1999, 81(2). 66 Yeung Y-M, Li X J. Bargaining with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case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9, 23(3):513-533. 67 刘毅.现代工业进程中的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地理学报,1991,46(2)142~150. 68 庞效民.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与工业地理学研究的新动向.地理研究,1992,11(3):101~107. 69 李诚固.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结构转换研究.地理科学,1996,16(2):106~114. 70 樊杰.辽宁中部老工业基地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的决策分析.地理科学,1992.12(3):206~214. 71 宋玉祥,李国平.抚顺煤矿区域工业化过程的社会背景与劳动力因素研究.地理科学,1995,15(3): 266~273. 72 杨万钟.21世纪上海产业布局模式.地理学报,1997,52(2):104~113. 73 杨开忠.北京经济基础的基本特点与变化趋势.地理学报,1997,52(3):481~490. 74 梁仁彩.工业区的等级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探讨.地理学报,1989.44(1):57~67. 75 梁仁彩.论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地理科学,1992,12(4):336~343. 76 陈汉欣.关于我国高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布局的几个问题.地理学报,1989,44(4):400~406. 77 魏心镇,史永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比较及推进机制分析.地理科学, 1992, 12(2): 108~117. 78 魏心镇,王缉慈等.新的产业空间:高新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9 李文彦主编.中国工业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80 刘再兴.中国工业布局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81 连亦同.矿产资源评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82 李文彦.矿产资源条件对形成地区工业体系与工业基地特点的作用.见: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编.中国地理学会1978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讨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83 陆诚.关于中国地理学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地理研究,1992,11(3):108~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