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1999, Vol. 19 ›› Issue (4): 338-343.doi: 10.13249/j.cnki.sgs.1999.04.338
朱竑, 司徒尚纪
收稿日期:
1998-08-02
修回日期:
1999-05-11
出版日期:
1999-07-20
发布日期:
1999-07-20
Zhu Hong, Situ Shangji
Received:
1998-08-02
Revised:
1999-05-11
Online:
1999-07-20
Published:
1999-07-20
摘要: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的进展作了综述。在评述了其理论体系构建及主要通论性着作的基础上,按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扩散及文化整合、文化区等几个主要领域对我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在加强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建设的同时,应重其实用性研究,为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规划服务,以促进我国文化地理学的振兴。
中图分类号:
朱竑, 司徒尚纪. 近年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 地理科学, 1999, 19(4): 338-343.
Zhu Hong, Situ Shangji. NEW PROGRESS IN CHINA’S CULTURAL GEOGRAPH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 19(4): 338-343.
1 王兆明.中国文化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文地理,1991,16(1):21~27. 2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2): 4~13. 3 卢云.东汉时期的文化区与文化重心.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4).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55~187. 4 钱今昔.文化地理与现代化.见: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43~249. 5 包竞成,王兴中.人文地理学的一部新力著.人文地理,1991, 6(4): 76~77. 6 范军.文化地理学的新开拓-评王会昌著《中国文化地理》.人文地理,1992, 7(3):27,80. 7 王守春.评《中国文化地理》.地理学报,1993,48(2): 282~283. 8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 田继周,等.少数民族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0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 袁庭栋.巴蜀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2 张荷.吴越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13 胡友鸣,马欣.台湾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14 李旭旦.人文地理概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5 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 16 吴传钧.人文地理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17 王兴中,等.人文地理学概论.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1993. 18 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6~11,159~166. 20 金其铭,等.人文地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80~183. 21 曾昭璇.岭南史地与民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461~492. 22 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学诌议.地理研究,1996, 15(1): 91~97. 23 马洪元.试论民俗演化与人地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人文地理,1992,(2): 18~22. 24 尹昭亭.试论云南民族地理.地理研究,1989, 8(1): 40~48. 25 伍家平.论民族文化地理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经济地理,1991,(1): 93~96. 26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27 刘岩.河北地域文化景观分析.人文地理, 1996,(1): 17~19. 28 李蕾蕾.邯郸城市文化考察.人文地理, 1993,(1): 23~27. 29 谭维宁.邯郸市郊农村文化背景考察.人文地理,1993,(1): 28~31. 32 田后谋.浅论新兴学科-饮食地理学.人文地理,1993,(3):74. 33 张述林,罗世伟.试论服装地理的主要研究领域. 人文地理, 1995,(3): 25~32. 34 刘岩,李秀霞.音乐文化的地理研究.人文地理,1996,(4): 57~60. 35 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36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32~117, 379~418. 37 霍修顺.表海古代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人文地理,1992,(4): 37~42. 38 冯嘉萍,程连生,徐振甫.万里长征的地理界限意义.人文地理, 1995,(1): 50~55. 39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116~150. 40 蔡国相.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锦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2,(2): 84~89. 41 吴相利,张晶.寒区冰雪文化的地理阐释.人文地理, 1996,(1): 25~27. 42 曹诗图.文化与地理环境,人文地理, 1994,(2): 49~53. 43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0~183, 227~313. 44 傅兆君.合与分的地理效应与民族个性差异.人文地理, 1992,(4): 43~46. 45 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人文地理,1992,(4): 43~46. 46 韩铣丰.从地理学观点来看中西文化之差异.人文地理, 1990,(3): 49~51. 47 黄成林.徽州文化生态初步研究.地理科学, 1995,15(4): 299~305. 48 黄成林.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人文地理, 1993,(4): 57~63. 49 黄成林.试论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人文地理, 1995,(4):36~39. 50 张晶.论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与主要内容.人文地理,1997,(1): 39~43. 51 窦文章.文化传播的空间基础及模式分析.人文地理, 1996,(4): 60~63. 52 张国雄.客家源流与文化.地理知识,1995,(12): 13~16. 53 杨晓安.白河方言的成因.人文地理, 1995,(2): 59~61. 54 翁齐浩,张岩.台湾文化的空间发展过程,热带地理, 1992,(1): 170~177. 55 陈传康.发展文化、区域规划与文化地理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1,(3): 41~45. 56 陈伟.岛国文化.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2.73~83. 57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出版社, 1983.1~22. 58 司徒云杰.文化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 384~390. 59 李悦铮.试论宗教与地理学.地理研究, 1990,9(3): 71~79. 60 吕拉昌.文化板块与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文化特征.人文地理, 1996,(2): 28~32. 61 王兆明.略论我国居住文化的地域差异.人文地理, 1988,(4): 37~42. 62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63 张伟然.试论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地理学报, 1995,50(1): 59~65. 64 肖华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3,(3). 65 黄定华,胡兆量.中国历代名人地理分布.地理知识, 1995,(7): 14~16. 66 马玫.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关系初探.人文地理, 1995,(2): 62~66. 67 陈忠祥,李宗录.试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文地理, 1995,(4): 31~35. 68 吕患成.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文化地理研究.人文地理, 1993,(2): 108~112. 69 何宗文.论旅游的文化意义.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5,(3): 61~67. 70 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复旦学报, 1997,(3): 83~87. 71 史连喜,穆福田,周红樱.中外文化撞击与融合下的天津开发区三资企业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2): 40~46. |
[1] | 洪学婷, 黄震方, 陈晓艳, 徐冬. 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21, 41(1): 55-63. |
[2] |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27-2036. |
[3] | 王兆峰, 刘庆芳. 产业融合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及形成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10-1318. |
[4] | 刘云刚, 刘玄宇, 张争胜. 渔民视角下中国南海的领域构建[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62-1071. |
[5] | 林耿, 王念, 产斯友. 乡村建筑营造:认同的建构[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18-527. |
[6] | 陶伟, 蔡浩辉, 廖健豪. 粮食地理学视角下乡村本土农业的社会建构——元阳哈尼梯田稻作系统案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4): 637-645. |
[7] | 杨槿, 徐辰, 朱竑. 本土产业发展视角下的乡村地方性重构——基于阳美玉器产业的文化经济地理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3): 374-382. |
[8] | 尹铎, 高权, 杨梦琪. 城市失地农民“家”的重构与协商——以鄂尔多斯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12): 1849-1856. |
[9] | 顾秋实, 张海平, 陈旻, 谢毅.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南京市旅游客源地网络层级结构及区域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11): 1739-1748. |
[10] | 尹铎, 蔡慕言, 梁金多, 朱竑, 高权. 广州城市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与日常生活实践[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50-458. |
[11] | 王敏, 朱竑, 王盈盈, 丘小静, 曹伟, 朱绘霖. 城市再开发背景下的社区感知——基于内隐联想测验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2006-2013. |
[12] | 卢松, 张小军, 张业臣. 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690-1698. |
[13] | 袁钰莹. 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空间分布及成因[J]. 地理科学, 2018, 38(5): 773-779. |
[14] | 阙维民. 世界遗产预备项目“丝绸之路-海路-中国段”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78-1688. |
[15] | 朱竑, 尹铎. 自然的社会建构:西方人文地理学对自然的再认识[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09-16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