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1999, Vol. 19 ›› Issue (4): 358-363.doi: 10.13249/j.cnki.sgs.1999.04.358
杨开忠
收稿日期:
1999-04-21
修回日期:
1999-06-13
出版日期:
1999-07-20
发布日期:
1999-07-20
Yang Kaizhong
Received:
1999-04-21
Revised:
1999-06-13
Online:
1999-07-20
Published:
1999-07-20
摘要: 区域科学虽然产生于大约半个世纪以前,但其在中国的正式亮相则是90年代初的事情。通过论述影响区域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即:通过弄清区域科学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区域科学独立的学科地位,明晰区域科学学科划分。探讨新区域科学的特点、指出其前沿领域。
中图分类号:
杨开忠. 区域科学学科地位、体系和前沿[J]. 地理科学, 1999, 19(4): 358-363.
Yang Kaizhong. THE STATUS, SYSTEM AND FRONITER OF REGIONAL SCIE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 19(4): 358-363.
1 陈 耀.我国近20年区域经济及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见:陈栋生主编跨世纪的中国区域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 王 铮,丁金宏.区域科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3 杨开忠.论地理科学体系.地理学报,1991, 46(4).. 4 杨吾扬.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地理学报,1992, 47(6). 5 张显东.试论区域科学学科体系,经济地理,1998,18(4). 6 周起业.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7 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8 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的起源、发展和前景,生产力研究,1990, (6). 9 Antoni Kuklinski. 地区政策:经验与前景.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5(2). 10 Funck, R. et al. “Frontiers of Regional Science: Theory, Problems, and Planning, ”Panel Discussion of the Third Advanced Studies Institute in Regional Science,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Vol.34(1975). 11 Isard, W..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 Mass: MIT Press, Cambridge,1956a.J.H. Cumberland, A Regional Interindustry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bjectives.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96. 12 Johnston R.J.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2nd edition Maryland: Edward Arnold, 1983. 13 W.Isard. Ecological-economical Analysi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72a. 14 Walter Isard. Methods of Region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 Chapter 6-11, 1960. 15 Richardson H.W. Regional Growth theory. New York: Halted Press, 1973. |
[1] | 郭政, 姚士谋, 吴常艳. 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49-1957. |
[2] | 蒋自然, 曹卫东, 王成金, 朱华友. 基于势能联系模型的区域潜在经济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67-1977. |
[3] | 周伟, 赵艳, 宁煊. 京津冀城市群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空间集聚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921-1929. |
[4] | 王效梅, 余正颖, 刘小勇. 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实证检验[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36-1645. |
[5] | 何天祥, 黄琳雅. 高铁网络对湖南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影响[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39-1449. |
[6] | 张芷若, 谷国锋. 中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5): 751-759. |
[7] | 叶超, 于洁. 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28-534. |
[8] | 刘华军, 贾文星.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网络关联及收敛性检验[J]. 地理科学, 2019, 39(5): 726-733. |
[9] | 雒海潮, 苗长虹. 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和效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9, 39(3): 359-366. |
[10] | 郭坤, 张树山, 孙毅. 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6): 903-912. |
[11] | 陈田, 王开泳, 陈妤凡. 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的影响与定量化测度——以重庆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5): 654-661. |
[12] | 吴娜琳, 李立, 李二玲, 李小建. 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3): 428-436. |
[13] | 徐维祥, 张凌燕, 刘程军, 杨蕾, 黄明均. 城市功能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为实证[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59-1667. |
[14] | 王雪辉, 谷国锋. 基于市场潜能的城市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及溢出效应[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17-1623. |
[15] | 徐维祥, 杨蕾, 刘程军, 张凌燕, 李露. 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J]. 地理科学, 2017, 37(4): 502-5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