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焕光,张养贞.东北地区沼泽[A] 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编,中国沼泽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46~58. [2] 沼泽研究室泥炭组.吉林省泥炭资源[A].中国沼泽研究[C].科学出版社,北京,1988,212~226. [3] 王遵亲,祝寿泉,愈仁培等著.中国盐渍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60~263. [4]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编著.中国东北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20~249 [5] 裘善文,李取生,李秀军等.松嫩平原盐碱化涝洼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大安试验区为例[A].见: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编,地貌·环境·发展[C].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995,191~194. [6] Li Xiujun,He Yan,Deng Wei,Causes of Formation,Properties and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Saline-Alkali Wetland in Songnen Plain[A].Wetland Environment and Peatland Utilization[C] ,Jil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Changchun,1994,522~527. [7]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沼泽志编写组.中国沼泽志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4~86. [8] 高玮.东北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A].郎惠卿等编,中国湿地研究与保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8,139~164. [9] 孙广友.松辽平原中部第四纪地壳运动与平原发育——兼论松辽分水岭的形成[A].裘善文等编,中国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C].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哈尔滨,1990年,44~50. [10] 唐成田.松嫩水系变迁及其与沙地发育的关系[A].肖荣寰等著,松嫩沙地的土地沙漠化研究[C]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1995,40~49. [11] 李取生.松嫩沙地历史演变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35(11),1990,854~856. [12] 裘善文.中国东北晚冰期以来自然环境演变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36(3),1981. [13] 宋海远,松辽平原中西部泥炭特征与古环境[A].裘善文等编,中国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C].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哈尔滨,1990,141~145. [14] 李取生.东北泥炭和沙地古土壤发育的对比与全新世干燥度变化[J].科学通报,38(2),1993,1109~1111. [15] 裘善文.松嫩平原湖泊的成因及其环境变迁[A].裘善文等编,中国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C].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哈尔滨,1990,146~154. [16] 孙广友等,嫩江右岸大安古河道的发现及其意义[A].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编,地貌过程与环境[C].地震出版社,北京:1993,40~49. [17] 李取生,裘善文,邓伟.松嫩平原土地次生盐碱化研究[J].地理科学,18(3),1998.268~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