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0, Vol. ›› Issue (6): 563-568.doi: 10.13249/j.cnki.sgs.2000.06.563
李蕾蕾
收稿日期:
2000-01-14
修回日期:
2000-02-24
出版日期:
2000-11-20
发布日期:
2000-11-20
LI Lei-lei
Received:
2000-01-14
Revised:
2000-02-24
Online:
2000-11-20
Published:
2000-11-20
摘要: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规律是形象定位及其传播策略的基础。从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空间属性出发,结合地理学关于地域空间的等级层次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观点,探讨了旅游者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本空间过程和规律。认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位置及其内涵等空间形象特征的认知,满足一种依据地域空间等级层次而展开的认知链过程,在此基础上,遵从旅游地形象认知的背景律、接近律、相似律及其形象替代等空间规律;而旅游者与目的地的距离,特别是感知距离以及旅游者所拥有的关于目的地的信息,分别对旅游地形象认知具有不同而复杂的修正作用;由于地域分异所形成的地方性,则成为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之内容进行精确认知的基础,旅游者通过对旅游地的类型和地理文脉的认知,形成旅游地的类型形象和"地方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
李蕾蕾.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J]. 地理科学, 2000, (6): 563-568.
LI Lei-lei. A Discussion on Spatial Rule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Image Percept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6): 563-568.
[1] 谢飞帆. 旅游地形象研究在西方的崛起[J]. 社会科学, 1998, (1): 70~73, 77. [2] 罗治英. DIS:地区形象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 陈传康,伍光合,李昌文. 综合自然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 Yu Kong Jian. Landscape into places: Feng-Shui model of place making and some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 Clark J.D. Proceedings of CECA 1994 conference: History and Culture . Mississipi State University, 1994. 320-340. [6] 王恩涌,王正毅,等. 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7] Boerwinkel H W J,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t behavior at different spatial levels . G E. Ashworth and A.G.J. Dietvorst Tourism and Spatial Transformations. CAB international. 1995. 241-263. [8] Goodall B G E. Ashworth Marketing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M]. London: Croom Helm. 1988. 213-238. [9] 俞孔坚. 观光旅游资源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探讨[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4):34~40. [10] 邢铭. 论旅游度假区规划的若干问题[J]. 旅游学刊, 1995,(1):28~32. [11] 保继刚. 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J]. 地理学报,1997,(3):237~245. [12] 林奇(,K. Lynch)著. 项秉仁译. 城市的印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3]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M]. London: Pion limited, 1976. |
[1] | 阮一晨, 刘声, 李王鸣, 章明宇. 城市社区中心空间特征及其影响要素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21, 41(1): 74-82. |
[2] | 洪学婷, 黄震方, 陈晓艳, 徐冬. 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21, 41(1): 55-63. |
[3] | 郑殿元, 文琦, 黄晓军. 干旱风沙区农村多维贫困地域分异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49-156. |
[4] | 黄亚平, 郑有旭.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21-128. |
[5] |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12. |
[6] |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27-2036. |
[7] | 赵臣, 陈扬乐, 张凯, 申文灿. 三亚市季节性旅游移民社会融合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64-2072. |
[8] |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55-2063. |
[9] | 白雪, 乔观民, 李加林, 梅思雨, 马仁锋. 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空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10-2018. |
[10] | 李伯华, 徐崇丽, 郑始年, 王莎, 窦银娣. 基于图式语言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84-1794. |
[11] | 武荣伟, 王若宇, 刘晔, 古恒宇. 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22-1830. |
[12] | 王永生, 文琦, 刘彦随.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40-1847. |
[13] | 朱政, 贺清云, 覃伟. 长沙市居住区空间宜居程度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59-1867. |
[14] | 薛冰, 肖骁, 苏芳, 唐呈瑞, 程叶青, 谢潇, 赵宏波, 王燕侠, 张子龙, 李京忠. 地理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防控中的学术响应及展望[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593-1600. |
[15] | 陈浩然, 安宁, 朱竑. 城市的垂直流动:广州再领域化中的人地关系重构[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27-16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