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2, Vol. 22 ›› Issue (1): 49-56.doi: 10.13249/j.cnki.sgs.2002.01.49
李丽娟, 李海滨, 王娟
收稿日期:
2001-02-05
修回日期:
2001-09-30
出版日期:
2002-01-20
发布日期:
2002-01-20
基金资助:
LI Li-juan, LI Hai-bin, WANG Juan
Received:
2001-02-05
Revised:
2001-09-30
Online:
2002-01-20
Published:
2002-01-20
摘要: 简要分析了我国澜沧江流域云南段部分水化学指标的时空变化,发现顺干流流向降水和径流的变化量增加,稳定性减弱,离子浓度也随水流方向逐步降低;典型站点的离子浓度随时间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增加势头.而支流的空间变异比较复杂,表明非地带性因子的作用强烈.目前澜沧江水质总体尚好,丰水期主要污染指标为CODMn和TP;上、中游水质良好,下游水质污染较严重,支流水质劣于干流;上、中游水质比较稳定,年际变化较小,下游及各支流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
李丽娟, 李海滨, 王娟. 澜沧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其时空分异[J]. 地理科学, 2002, 22(1): 49-56.
LI Li-juan, LI Hai-bin, WANG Juan. Analysis on Hydrological and Water Quality Character and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in Lancangjiang River[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22(1): 49-56.
[1] 仇国新,等(主编).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环境规划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 [2] 甘淑,何大明,袁建平.澜沧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背景与土地资源[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5(5):20~24 [3] 李秀云,傅肃性,李丽娟.河流桔水极值分析与模型预测研究[J].资源科学,2000,22(5):73~77 [4] 汤奇成,熊怡,等.中国河流水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 黄锡荃水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 王玉枝,李秀云,曹林英,等川西滇北地区水文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7] 朱颜明,等(译).环境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8] 李秀云,汤奇成,傅肃性,等.中国河流的枯水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9] 陈帆.澜沧江流域水质现状及影响分析[J]云南环境科学,1999,(3):47~49 [10] 李丽娟.澜沧江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成因分析[J]地理学报,1999,54(增刊):127~132 |
[1] | 史小丽, 秦伯强. 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营养元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0, 30(5): 766-771. |
[2] | 王国平, 吕宪国. 沼泽湿地环境演变研究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50周年[J]. 地理科学, 2008, 28(3): 309-313. |
[3] | 侯英姿, 陈晓玲, 王方雄. 基于GIS的水环境价值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1): 89-93. |
[4] | 齐文, 郑绵平. 西藏扎布耶盐湖水位波动规律初探[J]. 地理科学, 2006, 26(6): 693-699. |
[5] | 吕恒, 江南, 罗潋葱. 基于TM数据的太湖叶绿素A浓度定量反演[J]. 地理科学, 2006, 26(4): 472-476. |
[6] | 张凯, 韩永翔, 张勃, 郝建秀. 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研究[J]. 地理科学, 2006, 26(2): 179-185. |
[7] | 王腊春, 史运良. 西南喀斯特山区三水转化与 水资源过程及合理利用[J]. 地理科学, 2006, 26(2): 173-178. |
[8] | 李如忠, 钱家忠. 地下水降深的未确知风险分析[J]. 地理科学, 2005, 25(5): 631-635. |
[9] | 李如忠, 钱家忠, 汪家权. 河流水质未确知风险评价理论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4, 24(2): 183-187. |
[10] | 胡国华, 夏军, 赵沛伦. 河流水质风险评价的灰色随机风险率方法[J]. 地理科学, 2002, 22(2): 249-252. |
[11] | 邓慧平, 李秀彬, 张明, 陈军锋, 张镱锂. 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01, 21(6): 493-497. |
[12] | 张利田, 陈静生. 我国河水主要离子组成与区域自然条件的关系[J]. 地理科学, 2000, 20(3): 236-240. |
[13] | 杨爱玲, 朱颜明. 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0, 20(1): 72-77. |
[14] | 陈静生, 夏星辉. 我国河流水化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1999, 19(4): 290-2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