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2, Vol. 22 ›› Issue (1): 79-84.doi: 10.13249/j.cnki.sgs.2002.01.79
刘湘南1, 许红梅2, 黄方1
收稿日期:
2001-06-11
修回日期:
2001-10-30
出版日期:
2002-01-20
发布日期:
2002-01-20
基金资助:
LIU Xiang-nan1, XU Hong-mei2, HUANG Fang1
Received:
2001-06-11
Revised:
2001-10-30
Online:
2002-01-20
Published:
2002-01-20
摘要: 运用地理图形信息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化描述方法,并以吉林省前郭县为例,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特征.结果表明:每一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特征都可以用几个图形参数来刻画,图形参数随面积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可以有效地揭示和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特征,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则可用VCM曲线来描述.
中图分类号:
刘湘南, 许红梅, 黄方.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信息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1): 79-84.
LIU Xiang-nan, XU Hong-mei, HUANG Fang. Study on Graphic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Chang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22(1): 79-84.
[1]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 [2]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6. [3] 史培军,陈晋.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2):151~159. [4] Tsai Bor-Wen, Chang Chang-Yi. Spatial Analysis in G1S-theland use change in the coastal area of Yunlin County, Taiwan[J].台湾大学地理学系.地理学报,1997,22:1-12 [5] 傅伯杰,陈利顶.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J].地理学报,1999,54(3):241~245. [6] 王晓栋,崔伟宏.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系统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3):265~270. [7]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1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55(4):407~416. [8] 马克明,傅伯杰北京东灵山区景观类型空间邻接与分布规律[J]生态学报,2000,20(5):748~752. [9] 郭晋平,薛俊杰.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景观要素斑块规律的动态分析[J].生态学报.2000,20(2):218~223. [10] 刘灿然,陈灵芝.北京地区植被景观中斑块形状的指数分析[J].生态学报,2000,20(4):559~567 [11] Sung Q C, Chen Y C, Chao P C. Spatial variation of fractal parameters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J].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1998, 9(4): 655 - 672. [12] Forman R T T, 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M]. New York: John Wiley, 1986. [13] 刘湘南,许红梅,曹文.吉林省前郭县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的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1):60~66 [14] 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5. [15] Hall C A S, Tian H. Modell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tropical land use change[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1995,22:753 - 757. |
[1] | 刘璐璐, 曹巍, 邵全琴. 近30年来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对比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2): 311-320. |
[2] | 许艳, 濮励杰, 朱明. 基于作物生长期的江苏省沿海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估算[J]. 地理科学, 2015, 35(5): 658-664. |
[3] | 裴欢, 房世峰. 基于地物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干旱区绿洲土地分类[J]. 地理科学, 2013, 33(11): 1395-1399. |
[4] | 赵志平, 刘纪远, 邵全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0, 30(3): 415-420. |
[5] | 张景, 姚凤梅, 徐永明, 张佳华. 基于MODIS的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特征的评价与比较[J]. 地理科学, 2010, 30(2): 248-253. |
[6] | 莫宏伟, 任志远, 王秋贤. 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图谱——以陕北榆阳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8, 28(6): 770-775. |
[7] | 肖捷颖, 葛京凤, 沈彦俊, 梁彦庆. 基于TM和ETM+遥感分析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4): 495-500. |
[8] | 沙占江, 马海州, 李玲琴, 周笃君, 曹广超, 欧立业, 黄华兵, 杨海镇. 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算法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 2004, 24(4): 477-483. |
[9] | 宋开山, 张柏, 赵云升. 土壤偏振反射特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04, 24(3): 352-357. |
[10] | 林年丰, 汤洁, 卞建民. 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 地理科学, 2003, 23(5): 597-603. |
[11] | 黄方, 刘湘南, 张养贞. 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态势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 23(1): 95-100. |
[12] | 赵善伦, 尹民, 张伟. GIS支持下的山东省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6): 694-699. |
[13] | 范月娇. 基于遥感和GIS一体化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5): 599-603. |
[14] | 付炜. 土壤类型遥感识别推理决策器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1): 72-78. |
[15] | 钱乐祥, 许叔明, 秦奋, 李斌, 朱鹤健. 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以福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2, 22(1): 85-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