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J].考古学报,1987,(2):177~208. [2] 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A]见: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58~72. [3]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J].文物,1994,(4):37~52.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24~25.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5,(1):117~140.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赵宝沟--新石器时代聚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一号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8,(1):1~6.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1~26,52. [10]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3,(7):577~586. [11] 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J].文物,1977,(12):1~12,81 [12] 辽宁省博物馆,等.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嘴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83,(5):420~429. [13] 郭大顺,马沙.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J].考古学报,1985,(4):417~444. [14] 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8):20~26. [15]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6] 孔昭宸,杜乃秋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址物的初步报告[J].考古,1985,(10):873~874. [17] 孔昭宸,杜乃秋,刘观民,杨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000~2400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A].见: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12~119. [18] 李恭笃.昭乌达盟石棚山考古新发现[J]文物,1982,(3):31~36. [19] 刘晋祥,董新林.浅论赵宝沟文化的农业经济[J].考古,1996,(2):61~65. [20] 任式楠.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J].考古,1994,(8):710~718 [21] 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不同系统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及其相互影响[A].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一)[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123~137. [22] 徐光冀.赤峰阴金河阴河流域石城遗址[A].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23] 杨虎,刘国祥.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1997,(1):27~36. [24]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5] 夏玉梅,汪佩方,李取生,蒋桂文东北全新世暖温期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A]见: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296~315. [26] 裘善文.科尔沁沙地形成与演变的研究[J].地理科学,1989,9(4):185~201. [27] 任国玉.中国东北沙地埋藏土壤的成因和环境指示意义[J].干旱区地理,1997,20(2):73~79. [28] 武吉华,郑新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赤峰沙区)8000年土壤和植被演变初探[A]见:周廷儒,张兰生(主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55~70. [29] 夏玉梅呼伦贝尔沙地古土壤孢粉特征与大暖期环境的初步研究[A]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44~53. [30] 张兰生,史陪军,方修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鄂尔多斯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未来百年预测[A].见:周廷儒,张兰生(主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15. [31] 崔海亭,吴万里,宋长青,武弘麟.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全新世环境的重建[A].见: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285~295. [32] 刘清泗,李华章.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岱海-黄旗海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A].见:周廷儒,张兰生主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6~54. [33] 满志敏,张修桂.中国东部中世纪温暖期(MWP)的历史证据和基本特征的初步研究[A].见: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95~104. [34] 满志敏.中国气候变化[A].见:张丕远(主编).中国气候变化[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4,184~188. [35] 任国玉,张兰生.科尔沁沙地麦里地区晚全新世植被演化[J].植物学报,1997,39(4):353~362. [36]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中国科学(B辑),1992,(12):1300~1308. [37] 王绍武,叶瑾琳,龚道溢中国小冰期的气候[J]第四纪研究,1998,1:54~64. [38] 张兰生,方秀琦,任国玉,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J].地学前缘,1997,4(1~2):127~136. [39] 张丕远,王铮,刘啸雷,张时煌.中国近2000年气候演变的阶段性[J].中国科学(B辑),1994,24(9):998~1008. [40] 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所第四纪孢分组、14C组辽宁省南部一万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J].中国科学,1977,6:603~614. [41]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73,28(2):168~189. [42]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文物,1987,(3):38~50. [43] 安志敏.中国的史前农业[J].考古学报,1988,(4):369~381. [44] 田广金.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J].考古学报,1997,(2):121~145. [45] 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上)[J].考古学报,1987a,(1):1~18. [46] 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上)[J].考古学报,1987b,(2):153~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