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2, Vol. 22 ›› Issue (5): 552-556.doi: 10.13249/j.cnki.sgs.2002.05.552
卢金发, 刘爱霞
收稿日期:
2001-09-10
修回日期:
2001-12-28
出版日期:
2002-09-20
发布日期:
2002-09-20
基金资助:
LU Jin-fa, LIU Ai-xia
Received:
2001-09-10
Revised:
2001-12-28
Online:
2002-09-20
Published:
2002-09-20
摘要: 以黄河中游36个有泥沙粒径资料的水文测站流域为样本,在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流域,流域泥沙的粗细与降雨季节性变率和年际变率之间存在着相当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降雨量和降雨不均匀系数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流域地面物质、植被和地貌发育程度等下垫面环境因素对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之间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流域曲线的斜率各不相同,在图中所处的位置也不相同。
中图分类号:
卢金发, 刘爱霞. 黄河中游降雨特性对泥沙粒径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02, 22(5): 552-556.
LU Jin-fa, LIU Ai-xia.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ain Size of Suspended Sediment and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22(5): 552-556.
[1] 王万忠.黄土地区降雨特性与土壤流失关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83,3(4):7~13. [2] 蔡强国,等.黄土高原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与模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20. [3] 景可,卢金发,等黄河中游侵蚀环境特征和变化趋势[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65~84. [4] 王孟楼,张仁.陕北岔巴沟流域次暴雨产沙模型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0,4(1):11~18. [5] 卢金发,等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强度与类型遥感调查与制图研究[A]见:王乃斌,卢金发,等.黄土高原地区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与制图研究[C]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68~109. [6] Langbein W B & Schumm S A. Yield of sediment in relation to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J]. Transaction,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958. 39:1078-1084. [7] Fouruier F. Debit solide des cours d' eau, Essai de la perte en terre subie par 1 ensemble du globe terrestre[J]. IASH Publication, 1960, (53):19-22. [8] 周明衍.晋西入黄河流产沙规律和流域治理效果[J].山西水文,1985,(4):31~40. |
[1] | 张传才, 秦奋, 王海鹰, 李宁, 李阳. 砒砂岩区地貌形态三维分形特征量化及空间变异[J]. 地理科学, 2016, 36(1): 142-148. |
[2] | 赵平伟, 郭萍. 1980~2013年滇西北地区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306-1311. |
[3] | 汪言在, 苟诗薇. 重庆市降雨侵蚀力空间格局及其变化[J]. 地理科学, 2013, 33(1): 116-122. |
[4] | 王仁德, 邹学勇, 赵婧妍. 半湿润地区农田土壤粉尘释放的风洞模拟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64-1369. |
[5] | 杨育红, 阎百兴, 沈波, 曹会聪. 137Cs示踪技术在黑土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 2010, 30(1): 124-128. |
[6] | 闫业超, 张树文, 岳书平. 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遥感分类与空间格局分析[J]. 地理科学, 2007, 27(2): 193-199. |
[7] | 郭旭东, 邱扬, 连纲, 王静.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县级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5): 579-583. |
[8] | 王小丹, 钟祥浩, 范建容, 李辉霞.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盆地冲沟沟头形态学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1): 63-67. |
[9] | 罗利芳, 张科利, 李双才. 撂荒后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透水性和抗冲性的变化[J]. 地理科学, 2003, 23(6): 728-733. |
[10] | 郑粉莉, 高学田. 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3, 23(2): 230-235. |
[11] | 赵善伦, 尹民, 张伟. GIS支持下的山东省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6): 694-699. |
[12] | 章文波, 谢云, 刘宝元. 利用日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方法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6): 705-711. |
[13] | 符素华, 刘宝元, 吴敬东, 段淑怀. 北京地区坡面径流计算模型的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5): 604-609. |
[14] | 赵烨, 海春兴, 刘霄, 刘海鹏. 滦河源区东沟小流域土壤风蚀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4): 436-440. |
[15] | 张光辉, 刘国彬.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表面特性变化规律研究[J]. 地理科学, 2001, 21(2): 118-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