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2, Vol. 22 ›› Issue (5): 568-573.doi: 10.13249/j.cnki.sgs.2002.05.568
年福华1,2, 姚士谋1, 陈振光3
收稿日期:
2002-02-27
修回日期:
2002-05-14
出版日期:
2002-09-20
发布日期:
2002-09-20
基金资助:
NIAN Fu-hua1,2, YAO Shi-mou1, CHEN Zhen-guang3
Received:
2002-02-27
Revised:
2002-05-14
Online:
2002-09-20
Published:
2002-09-20
摘要: 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是城乡之间多种物质的动态流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理想的城市化模式。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内,城市群内网络化组织是比较完善的,具有多种网络化模式。主要研究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基本概念、空间结构模式、以及网络化对城市群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层次的网络化空间组织合理性的研究,尽力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调节有序的经济活动与无序的指挥之间的矛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中图分类号:
年福华, 姚士谋, 陈振光. 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J]. 地理科学, 2002, 22(5): 568-573.
NIAN Fu-hua, YAO Shi-mou, CHEN Zhen-guang.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in Urban Agglomerat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22(5): 568-573.
[1] David Batten. Network citie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C].The 16th Pacific Regional Science Conference, Soul, Korea,1999. [2] Simon Guy. Stephen Graham, Simon Marvin, Splintering networks: Cities and Technicial networks in 1990s Britain[J]. Urban Studies, 1997, 34(2): 191-216. [3] Paul L. Knox and Peter J. Tayler ets. World Cities in a worldsyste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4~75. [5] David F. Batten, Network cities: 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J]. Urban Studies, 1995, 32 (2):313-327. [6]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信息环境下城市群区的发展[J].人文地理,2001,16(8):16~18. [7] 姚士谋,陈振光,等.中国的城市群(第二版)[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39~55. [8] John J. Eutnse view: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M]. Johnson press. 1992, 58-65. [9] 闫小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1~198. [10]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4. [11] Gottmann J, Harper R A. Since Megalopolis, The urban writings of Jean Gottmann[M].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260. |
[1] | 韩刚,袁家冬,张轩,冯学良. 紧凑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能耗的作用机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147-1154. |
[2] | 李钢, 杨兰, 贺建雄, 刘倩, 陈曦亮, 薛淑艳. 基于POI数据的西安市快递自提点空间格局及空间关系研究——以菜鸟驿站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2024-2030. |
[3] | 牛方曲. LUTI模型的概念结构、实现方法及发展趋势[J]. 地理科学, 2017, 37(1): 46-54. |
[4] | 韩刚, 袁家冬. 论长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与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202-1209. |
[5] | 李雪铭, 张英佳, 高家骥. 城市人居环境类型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033-1040. |
[6] | 范强, 张何欣, 李永化, 王竞雪.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定量化研究——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5): 601-607. |
[7] | 周春山, 高军波. 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3): 272-279. |
[8] | 郐艳丽.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J]. 地理科学, 2010, 30(1): 8-14. |
[9] | 宣国富, 徐建刚, 赵静. 基于ESDA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 30(1): 22-29. |
[10] | 吴莉娅.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J]. 地理科学, 2006, 26(5): 529-535. |
[11] | 刘继生, 陈彦光. 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及其与水系分布的关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03, 23(6): 713-720. |
[12] | 吴启焰, 甄峰, 张京祥, 杨庆. 建造环境供给结构的转型与都市景观的演化——以南京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 21(4): 360-367. |
[13] | 王成, 武红, 徐化成, 郑均宝, 周怀军. 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 21(2): 170-176. |
[14] | 王言荣, 刘洁. 中国城市科教职能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研究[J]. 地理科学, 2001, 21(2): 183-187. |
[15] | 刘继生, 陈彦光.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 ——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6): 528-5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