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ilhard de Chardin P, Licent E. On the Discovery of a Paleolithic industry in Northern Chin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J]. 1924, 3(1): 45-50. [2] P 德日进,杨钟健. 山西西部陕西北部蓬蒂纪后黄土期之地层观察[J]. 地质专报,甲种,第8号(英文部分),1930,1(8):15~17. [3] 袁宝印. 萨拉乌苏组的沉积环境及地层划分问题[J]. 地质科学,1978,(3):320~334. [4] 李保生,董光荣,高尚玉. 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地区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组的关系及其地质时代问题[J]. 地质学报,1987, 61(3):218~230. [5] 郑洪汉.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河湖相地层与风积黄土[J]. 地球化学,1989,(4):343~351. [6] 孙继敏,刘东生,丁仲礼,等. 五十万年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J]. 第四纪研究,1996,(4):359~365. [7] 李保生,董光荣,吴 正. 我国北方上更新统城川组的建立[J]. 地质论评,1993,39(2):91~100. [8] 祁国琴.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13(4):239~249. [9] 贾兰坡. 河套人[M]. 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0.1~89. [10] 谢骏义,高尚玉,董光荣. 萨拉乌苏动物群[J]. 中国沙漠,1995,15(4):313~322. [11] 吴汝康. 河套人顶骨和股骨化石[J]. 古脊椎动物学报,1958,2(1):208~210. [12] 董光荣,高尚玉,李保生. 河套人化石的新发现[J]. 科学通报,1982,26(19):192~194. [13]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 由萨拉乌苏河地层看晚更新世以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中国沙漠,1983,3(2):9~14. [14] 关有志,陈振英,贾惠兰. 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地层中的元素分析与古气候[J]. 中国沙漠,6(1):32~35. [15] 邵亚军. 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其反映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中国沙漠,1987,7(2):22~27. [16] 李保生,董光荣,高尚玉. 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环境演化[J]. 地理研究,1989,8(2):64~73. [17] 李保生,靳鹤龄,吕海燕,等. 150?ka以来毛乌素沙漠的堆积与变迁过程[J]. 中国科学(D),1998,28(1):85~90. [18] 张宇红,李保生,靳鹤龄,等. 萨拉乌苏河流域150?ka?B.?P.以来的粒度旋回. 地理学报,2001,56(3):332~344. [19] 高尚玉,董光荣,李保生,等. 萨拉乌苏河地区地层中CaCO3和易溶盐含量变化与气候环境[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8,2(4):222~229. [20] 文启忠,刁桂仪,贾蓉芬,等. 黄土剖面中古气候的地球化学记录[J]. 第四纪研究,1995,(3):223~230. [21] 文启忠,等. 中国黄土地球化学[M].科学出版社,1989. [22] 李炎贤,计宏祥. 北京猿人生活时期自然环境及其变迁的探讨[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1,19(4):337~347. [23] 孙建中,等. 黄土高原第四纪[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4] Linsley B. Oxygen-isotope record of sea level and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Sulu Seaover the past 150 000 years[J]. Nature, 1996, (380): 234-237. [25] 彭先芝,等.西峰与段家坡剖面中有机质的物质及古环境信息[J].地理科学,2001,21(1): 36~40. [26] 熊尚发,等.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黄土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02,22(1):1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