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秉维. 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建立地球系统科学[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8(1):9~15. [2] 黄秉维.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I) [J]. 地理学报,1996,51(4): 350~357. [3] 黄秉维. 区域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陆地系统科学[J]. 地理学报,1996,51(5): 445~447. [4] 黄秉维. 地理学综合工作与跨学科研究. 见:本书编辑组编,《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 1~16. [5] 黄秉维. 关于陆地表层研究的一些看法. 见《黄秉维文集编辑小组》编,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5~30. [6] 黄秉维. 自然地理综合工作概述. 见左大康主编. 地理学研究进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0~15. [7]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 1~38,35,49~290. [8] 黄秉维. 关于农业生产潜力研究. 见赵名茶主编. 生产潜力与土地承载力网络试验研究.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 1~3. [9] 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J]. 地理集刊,1990, (21):10~20. [10] 刘国华. 生态区划的原则及其特征[J]. 环境科学进展, 1998, 6(6): 67~72. [11] 傅伯杰.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J]. 生态学报,2001,21(1):1~6. [12] 孙惠南.自然地理学中的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及我国农业生产潜力的分布特征[J]. 地理集刊,1985, (17):27~33. [13] 冷疏影.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2, 7(1):74~78. [14] 吴传钧. 中国经济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253~255. [15] 杨树珍. 中国经济区划研究[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1~42. [16] 赵名茶. 全球CO2倍增对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及农业生产潜力的影响预测. 自然资源学报,1995, 10 (2):148~157. [17]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等. 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初探[J]. 地理学报,2002,57(5):515~522. [18] Pinter, L, Cressman, D R, Zahedi, K. Capacity Building for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Training Manual. Nairobi, Kenya: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Canada, Manitoba, Winnipeg: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 & Ecologistics International Ltd. 1999, 1-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