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3, Vol. 23 ›› Issue (1): 95-100.doi: 10.13249/j.cnki.sgs.2003.01.95
黄方1, 刘湘南1, 张养贞2
收稿日期:
2002-02-27
修回日期:
2002-10-08
出版日期:
2003-01-20
发布日期:
2003-01-20
基金资助:
HUANG Fang1, LIU Xiang-Nan1, ZHANG Yang-Zhen2
Received:
2002-02-27
Revised:
2002-10-08
Online:
2003-01-20
Published:
2003-01-20
摘要: 由于自然条件的边缘性和过渡性,吉林省西部生态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显著,其土地利用呈现农牧业交错的过渡特征,是全球和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典型区和首选区。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建立了基本评价因素的数字环境模型。应用主成分综合分析方法,提出了生态脆弱态势指数模型,获取了吉林省西部近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提供依据。
中图分类号:
黄方, 刘湘南, 张养贞. 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态势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 23(1): 95-100.
HUANG Fang, LIU Xiang-Nan, ZHANG Yang-Zhen. GIS-Based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in West Jilin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23(1): 95-100.
[1]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 51(6):553~557. [2] Lambin E F, Baulies X,Bockstael N, et.al.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LUCC)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GBP Report No.48 and HDP Report No. 10. Stockholm: IGBP, 1999. [3] 史培军,潘耀忠,陈 晋,等.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1999, 14(4):293~299. [4] 张镱锂,李秀彬,傅小锋.拉萨城市用地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 2000, 55(4): 395~406. [5]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J]. 地理学报,1999,54(6):241~246. [6] 刘兴土,马学慧.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对自然环境影响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J]. 地理科学,2000, 20(1):14~19. [7] 苏维词. 贵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科学,2000,20(5):462~468. [8] 朱金花,黎劲松.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吉林省西部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地理科学, 2001,21(2): 140~144. [9] 刘志明,晏 明,王贵卿,等. 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吉林省西部草地退化分析[J]. 地理科学,2001, 21(5): 452~456. [10] 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 地理科学, 1998,18(1): 73~79. [11]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研究[J].遥感学报, 1999, 3(1): 66~70. [12] 黄裕婕,张增祥,周全斌.西藏中部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山地学报,2000,18(4): 318~352. [13] 张国平, 张增祥,刘纪远.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空间格局及驱动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1, 56(2): 146~157. |
[1] | 刘璐璐, 曹巍, 邵全琴. 近30年来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对比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2): 311-320. |
[2] | 许艳, 濮励杰, 朱明. 基于作物生长期的江苏省沿海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估算[J]. 地理科学, 2015, 35(5): 658-664. |
[3] | 裴欢, 房世峰. 基于地物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干旱区绿洲土地分类[J]. 地理科学, 2013, 33(11): 1395-1399. |
[4] | 赵志平, 刘纪远, 邵全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0, 30(3): 415-420. |
[5] | 张景, 姚凤梅, 徐永明, 张佳华. 基于MODIS的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特征的评价与比较[J]. 地理科学, 2010, 30(2): 248-253. |
[6] | 莫宏伟, 任志远, 王秋贤. 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图谱——以陕北榆阳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8, 28(6): 770-775. |
[7] | 肖捷颖, 葛京凤, 沈彦俊, 梁彦庆. 基于TM和ETM+遥感分析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4): 495-500. |
[8] | 沙占江, 马海州, 李玲琴, 周笃君, 曹广超, 欧立业, 黄华兵, 杨海镇. 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算法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 2004, 24(4): 477-483. |
[9] | 宋开山, 张柏, 赵云升. 土壤偏振反射特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04, 24(3): 352-357. |
[10] | 林年丰, 汤洁, 卞建民. 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 地理科学, 2003, 23(5): 597-603. |
[11] | 赵善伦, 尹民, 张伟. GIS支持下的山东省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6): 694-699. |
[12] | 范月娇. 基于遥感和GIS一体化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5): 599-603. |
[13] | 付炜. 土壤类型遥感识别推理决策器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1): 72-78. |
[14] | 刘湘南, 许红梅, 黄方.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信息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1): 79-84. |
[15] | 钱乐祥, 许叔明, 秦奋, 李斌, 朱鹤健. 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以福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2, 22(1): 85-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