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佑启,Peter H Vergurg.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 2000, 20(3):197~202. [2]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等.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 57(2): 127~133. [3] 史培军,宫鹏,李晓兵.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吉林省志(卷十五)[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5] 吉林省统计局编.吉林年鉴(2001) [M]. 吉林:吉林年鉴出版社,2001. [6] 中国东北经济编写组.中国东北经济(第二卷)[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1987.59~74. [7] 白效明. 吉林省生态环境及生态省建设的研究[M]. 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7. [8] 陆大道,薛旋凤.1997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9] 郭焕成. 中国农村经济区划[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38~145. [10] 吉林省统计局编.吉林统计年鉴(1985~1998) [M]. 吉林:吉林年鉴出版社,1986~1999. [11] 孙亨八,崔虎哲,申升澈. 关于延边水平梯田现状的调查报告[J].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5,(4):56~57. [12] 金昭植. 推广防范冷害技术持续发展演变水稻生产[J]. 中国稻米,1998,(3):36~37. [13] 姜启源. 数学模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305~335. [14] 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 22(1): 1~6. [15] 陈利顶,傅伯杰,王军.黄土丘陵地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1, 22(1):46~51. [16] 李小建,刘钢军,钱乐祥,等.中尺度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评估.地理科学,2001, 21(4):289~296. [17] 刘湘南,许红梅,黄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信息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 22(2): 79~84. [18] 葛向东,张侠,彭补拙.耕地存量临界警戒和耕地非农占用成本的警度修正方法初探[J].地理科学,2002, 22(2):166~170. [19] 刘彦随,吴传钧,鲁奇.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地理科学,2002, 22(4):385~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