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wardin L M, Carter V, Golet F C,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wetlands and deepwater habitats of the United States.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FWS/OBS 79/31:1979. [2] Cowardin L M,Golet F C.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wetland classification: a review. Finlayson C M, van der Valk A G. Classification and Inventory of the World's Wetlands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139-152. [3] 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国. 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 资源科学, 1999, 21(6): 34~37. [4] 陆健健. 湿地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对策[J]. 农村生态环境, 1988, 2 : 39~42. [5] 王宪礼,肖笃宁. 湿地的类型与定义. 陈宜瑜. 中国湿地研究. 长春: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5. 34~4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中国林业资源报告[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7] 马学慧,刘兴土. 中国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J]. 地理科学, 1997, 17 (增刊): 401~408. [8] 张 峰,上官铁梁,张龙胜. 山西省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J]. 地理科学, 1999, 19 (3): 216~219. [9] 张 峰,上官铁梁. 山西湿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 地理研究,1999, 19 (4): 420~427. [10] 张 峰,上官铁梁. 山西省湿地的基本特征及保护[J]. 农村生态环境, 2001, 17 (2): 13~16. [11] 张 峰,上官铁梁. 山西吕梁地区湿地植被数量分类研究[J]. 植物研究, 2000, 20 (3): 355~360. [12] 刘兴土. 松嫩-三江平原湿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 地理科学, 1997, 17 (增刊): 451~4 60. [13] 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 湿地经济评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4] 王子清, 孙丽华, 易富科,等.中国湿地动物初录. 陈宜 瑜. 中国湿地研究. 长春: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5.358~ 385. [15] 蔡晓明. 生态系统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6] 赵魁义,郑萱凤,易富科,等. 中国湿地植物初录. 陈宜瑜. 中国湿地研究. 长春: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5. 307~ 357. [17] 郎慧卿(主编). 中国湿地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8] 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保护司.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指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19] 丁疆华,舒 强. 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J]. 农业环境保护,2000, 19 (5):320~321. [20] 陈博谦,尹澄清. 污水净化湿地模拟系统中细菌和藻类的生态分布研究[J]. 生态学报,1998, 18 (6):634~639. [21] 王为东 陈海婴.芦苇型湿地生态系统的潜水水质状态研究[J].生态学报,2001, 21 (6):919~925. [22] 陈桂珠,缪绅裕,黄玉山, 等. 重金属在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迁移及其净化效应. 郎慧卿. 中国湿地研究和保护.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79~285. [23] 白军红,邓 伟. 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布特征对比研究——以向海和科尔沁自然保护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2, 22 (2): 232~237. [24] 黄玉山,谭凤仪. 利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 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植物学会六十五周年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76. [25] 庄铁诚,张瑜斌,林 鹏.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对甲胺磷的降解[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0, 6 (3): 276~280. [26] 张甲耀,夏盛林,邱克明,等. 潜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氮祛除及氮转化细菌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1999, 19 (3): 323~327. [27] 陈博谦,王 玉,尹澄清. 湿地土壤因素对污水处理作用的模拟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12 (1): 19~21. [28] 廖新俤,骆世明. 人工湿地对猪场废水有机物处理效果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 (1): 113~117. [29] 毛文永, 文剑平. 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0] 陈刚起,马学慧. 三江平原沼泽开垦前后下垫面及水平面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1997, 17 (增刊): 427~433. [31] Mitsch W J Mitsch R H, Turner R E. Wetland of the old and new world: ecology and management. Mitsch W J. Global Wetlands old world and new. Elsevier: Netherlands, 1994. [32] Bergstrom J C, Stoll J R, Titre J P, et al. Economic Value of Wetland.-based on Recreation[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0, 2: 29-47. [33] 崔保山, 刘兴土.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及可持续性管理对策[J]. 地理科学,2001, 21 (3):250~256. [34] 赵魁义, 何池全. 人类活动对若尔盖高原沼泽的影响与对策[J]. 地理科学,2000, 20 (5):444~449. [35] 谭术魁. 1998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的土地利用思考[J]. 地理科学,1998, 18 (6):493~500. [36] 罗新正, 易富科. 松嫩平原弱碱性湖泡湿地特征及其农业开发的探讨——以大安古河道为例[J]. 地理科学,2000, 20 (5):483~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