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3, Vol. 23 ›› Issue (6): 728-733.doi: 10.13249/j.cnki.sgs.2003.06.728
罗利芳1, 张科利1,2, 李双才1
收稿日期:
2002-11-21
修回日期:
2003-03-15
出版日期:
2003-11-20
发布日期:
2003-11-20
基金资助:
LUO Li-Fang1, ZHANG Ke-Li1,2, LI Shuang-Cai1
Received:
2002-11-21
Revised:
2003-03-15
Online:
2003-11-20
Published:
2003-11-20
摘要: 退耕政策实施后,黄土高原部分坡耕地以撂荒形式来恢复其生态环境,而有关撂荒后土壤性质动态变化的研究还很少。土壤透水性和抗冲性是两个与水土流失关系最为密切的土壤性状指标。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退耕区不同年限撂荒地的表土透水性和抗冲性及其它土壤性质的研究,表明土壤抗冲性随撂荒时间延长变化最大,其次为透水性、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机质,而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随撂荒时间变化相对很小。随着撂荒时间的延长,土壤的抗冲性、透水性都明显的增强。撂荒5年后,水土流失得到很大程度控制,土壤质量也可得到改善。
中图分类号:
罗利芳, 张科利, 李双才. 撂荒后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透水性和抗冲性的变化[J]. 地理科学, 2003, 23(6): 728-733.
LUO Li-Fang, ZHANG Ke-Li, LI Shuang-Cai. Change in Soil Permeability and Anti-scourability of Farmland after Abandonment[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23(6): 728-733.
[1] 焦居仁,乔殿新.退耕还林(草)的成功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0,(7):1~2. [2] 唐克丽.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研究——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切入点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0,20(6):504~513. [3] 彭文英,张科利,江忠善,等.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草的水沙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 2002, 22(4): 397~402. [4] 朱显谟.黄土地区植被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土壤学报,1960,8(2):110~121. [5] 蒋定生,王万忠,卢宗凡,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45~49. [6] 蒋定生.黄土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抗冲能力的研究[J].土壤通报,1979,20(4):103~110. [7] 李勇,吴钦孝,朱显谟,等.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能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0,4(3):1~5. [8] 李勇,朱显谟,田积莹,等.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机理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90,(3):390~393. [9] 李勇,朱显谟,田积莹.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能的有效性[J].科学通报,1991,(12):935~938. [10] 李勇,徐晓琴,朱显谟.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机制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92,(3):254~259. [11] 李勇,徐晓琴,朱显谟,等.黄土高原植物根系强化土壤渗透力的有效性.科学通报,1992,(4):365~369. [12] 吴钦孝,李勇.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能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0,4(3):11~16. [13] 周佩华,武春龙.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的试验研究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1993,7(1):29~34. [14] 黄义端,田积莹,雍绍萍.土壤内在性质对侵蚀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89,3(3):9~14. [15] 苏宁虎.林地枯落物最佳贮积量的探讨[J].生态学报,1998,(2):147~154. [16] 张光辉,刘宝元,张科利.坡面径流分离土壤的水动力学试验研究[J].土壤学报,2002,39(6):882~886. [17] 张光辉.冲刷时间对土壤分离速率定量影响的试验模拟[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4. [18] 张科利,张竹梅.坡面侵蚀过程中细沟水流动力学参数估算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4):326~330. [19] 朱显谟,田积莹.强化黄土高原土壤渗透性及抗冲性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3,7(3):1~10. [20] 王家鼎,张倬元,李保雄.黄土自重湿陷变形的脉动液化机理[J].地理科学, 1999, 19(3): 271~276. |
[1] | 张传才, 秦奋, 王海鹰, 李宁, 李阳. 砒砂岩区地貌形态三维分形特征量化及空间变异[J]. 地理科学, 2016, 36(1): 142-148. |
[2] | 赵平伟, 郭萍. 1980~2013年滇西北地区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306-1311. |
[3] | 汪言在, 苟诗薇. 重庆市降雨侵蚀力空间格局及其变化[J]. 地理科学, 2013, 33(1): 116-122. |
[4] | 王仁德, 邹学勇, 赵婧妍. 半湿润地区农田土壤粉尘释放的风洞模拟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64-1369. |
[5] | 杨育红, 阎百兴, 沈波, 曹会聪. 137Cs示踪技术在黑土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 2010, 30(1): 124-128. |
[6] | 闫业超, 张树文, 岳书平. 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遥感分类与空间格局分析[J]. 地理科学, 2007, 27(2): 193-199. |
[7] | 郭旭东, 邱扬, 连纲, 王静.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县级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5): 579-583. |
[8] | 王小丹, 钟祥浩, 范建容, 李辉霞.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盆地冲沟沟头形态学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1): 63-67. |
[9] | 郑粉莉, 高学田. 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3, 23(2): 230-235. |
[10] | 赵善伦, 尹民, 张伟. GIS支持下的山东省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6): 694-699. |
[11] | 章文波, 谢云, 刘宝元. 利用日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方法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6): 705-711. |
[12] | 卢金发, 刘爱霞. 黄河中游降雨特性对泥沙粒径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02, 22(5): 552-556. |
[13] | 符素华, 刘宝元, 吴敬东, 段淑怀. 北京地区坡面径流计算模型的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5): 604-609. |
[14] | 赵烨, 海春兴, 刘霄, 刘海鹏. 滦河源区东沟小流域土壤风蚀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4): 436-440. |
[15] | 张光辉, 刘国彬.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表面特性变化规律研究[J]. 地理科学, 2001, 21(2): 118-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