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焦居仁,乔殿新.退耕还林(草)的成功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0,(7):1~2. [2] 唐克丽.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研究——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切入点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0,20(6):504~513. [3] 彭文英,张科利,江忠善,等.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草的水沙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 2002, 22(4): 397~402. [4] 朱显谟.黄土地区植被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土壤学报,1960,8(2):110~121. [5] 蒋定生,王万忠,卢宗凡,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45~49. [6] 蒋定生.黄土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抗冲能力的研究[J].土壤通报,1979,20(4):103~110. [7] 李勇,吴钦孝,朱显谟,等.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能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0,4(3):1~5. [8] 李勇,朱显谟,田积莹,等.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机理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90,(3):390~393. [9] 李勇,朱显谟,田积莹.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能的有效性[J].科学通报,1991,(12):935~938. [10] 李勇,徐晓琴,朱显谟.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机制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92,(3):254~259. [11] 李勇,徐晓琴,朱显谟,等.黄土高原植物根系强化土壤渗透力的有效性.科学通报,1992,(4):365~369. [12] 吴钦孝,李勇.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能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0,4(3):11~16. [13] 周佩华,武春龙.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的试验研究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1993,7(1):29~34. [14] 黄义端,田积莹,雍绍萍.土壤内在性质对侵蚀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89,3(3):9~14. [15] 苏宁虎.林地枯落物最佳贮积量的探讨[J].生态学报,1998,(2):147~154. [16] 张光辉,刘宝元,张科利.坡面径流分离土壤的水动力学试验研究[J].土壤学报,2002,39(6):882~886. [17] 张光辉.冲刷时间对土壤分离速率定量影响的试验模拟[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4. [18] 张科利,张竹梅.坡面侵蚀过程中细沟水流动力学参数估算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4):326~330. [19] 朱显谟,田积莹.强化黄土高原土壤渗透性及抗冲性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3,7(3):1~10. [20] 王家鼎,张倬元,李保雄.黄土自重湿陷变形的脉动液化机理[J].地理科学, 1999, 19(3): 271~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