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根绪,程国栋,徐中民.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2):109~117. [2] 刘俊民,马耀光.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特征及保护利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3):103~107. [3] 张振克,杨达源.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水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15(2):7~10. [4]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公约.朱俊凤,朱震达(主编).中国沙漠化防治.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80~495. [5] M H Glantz,N S Orlovsk. 沙漠化概念[J].世界沙漠研究,1983,4:18~20. [6] Boris G Rozanor. Deserfification: What's in a name?[J]. Forum for applied research and publicy, Fall'96, 11(3): 27-30. [7] 何绍芬.荒漠化、沙漠化定义的内涵、外延及在我国的实质内容[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1):15~18. [8] 马世威,高永.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的争议及学术意义[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1):64~69. [9] 董光荣.关于"荒漠化"与"沙漠化"的概念[J].干旱区地理,1988,11(1):58~61. [10] 胡孟春.关于desertification汉译的浅见[J].科技术语研究,2000,2(4):15~17. [11] 张煜星.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概念之我见[J].科技术语研究,2000,2(4):22~23. [12]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J].第四纪研究,1998,(2):145~155. [13] 李小明,张希明.策勒河下游绿洲近五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成因[J].干旱区研究,1995,12(4):17~19. [14] Henry N Le Houerou. Review: Climate change, drought and desertification[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1996, 34(2): 133~185. [15] 吴波,慈龙骏.五十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扩展及其原因[J].第四纪研究,1998, (5):165~174. [16] 景可. 土地退化、荒漠化及土壤侵蚀的辨识与关系[J]. 中国水土保持,1999,(2):29~30. [17] 舒强.新疆土地退化的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着重于土地的荒漠化[J].新疆环境保护,2000, 22(3):149~154. [18] 林年丰,汤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的成因[J].地理科学,2001,21(1):24~29. [19] 闫德仁.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成因与防治[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1,13(1):35~38. [20] 任仓钰.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原因探讨[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2):30~31. [21] Andrew J Bained, Robert L Wilby(编著).赵文智,王根绪(译).生态水文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22] 李香云.西北内陆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概念模型[J]. 中国沙漠,2003,23(2):1~4. [23] 千怀遂,李明霞.沙漠化及其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24(2):63~71. [24] 刘爱民,慈龙骏. 现代荒漠化过程中人为影响的系统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现代荒漠化过程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3):211~218. [25] 张佳华,王长耀.人类活动影响下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动态的敏感性分析及灰色预测[J]. 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163~166. [26] 张宏,孙保玉.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开垦对荒漠化的影响[J]. 资源科学,1999,21(5): 71~75. [27] 慈龙骏,孙玉平.人口增长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1):28~33. [28] 乌云娜,裴浩,白美兰.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J].中国沙漠, 2002, 22(3): 292~295. [29] 谭雅枝.甘肃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J].甘肃林业科技,2002, 27(1):22~25. [30] YANG Yongchun, acquie Burgess, CHEN Fahu. Study of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y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and the counter-action of environment changes on mankind in Minqin Basin of Gansu —— Based on a social investigation in 1999-2000[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38(5):87~94. [31] 王乃昂,颉耀文,薛祥燕. 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 17(3):12~19. [32] 海春兴,马礼,王学萌.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土地沙化主要因素分析———以河北坝上张北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2, 21(5):543~550. [33] 刘湘南,黄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区域生态环境退化机制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34(1):67~92. [34] 许学工,陈晓玲,郭洪海.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J].地理学报,2001,56(6):640~648. [35] 曾辉,郭庆华,喻红. 东莞市风岗镇景观人工改造活动的空间分析[J]. 生态学报,1999,19(3):298~303. [36] 陈浮,葛小平,陈刚.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3):210~216. [37] 罗新正,朱坦,徐鹤. 基于干扰度的迁西县生态环境分区[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03~106. [38] 杨桄,刘湘南,王平.松嫩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分析——以吉林省前郭县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1):111~116. [39] 董玉祥.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J].山地学报,2001,19(5):385~391. [40] 孙武,李保生.近40年坝上后山地区沙漠化因子主分量的耦合波动[J].地理研究,2002,21(3):391~398. [41]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06. [42] 胡金明,刘兴土.三江平原土壤质量变化评价与分析[J].地理科学,1999,19(5):417~422. [43] 王祖伟,徐利淼,张文具.土壤微量元素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对应关系[J].土壤通报,2002,33(4):303~305. [44] 高飞.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17(4):193~198. [45] 任立良,张炜,李春红. 中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2001,29(4):13~18. [46] 芮孝芳.论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J].江西省科技进展,1991,11(3):52~57. [47] 石广玉,王喜红,张立盛.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7(2):255~266. [48] 中国大百科辞典编委会(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2404. [49]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602. [50] 曹克.人类的活动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学海,2001,4:119~122. [51] 方修琦.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J].人文地理,1999,14(2):19~22. [52] 童玉芬.西部地区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和问题[J].资源·产业, 2001,(11):30~33. [53] 姚发业,岳钦艳,刘文英.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1):90~91. [54] 文英.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8,(4):55~60. [55] 章家恩,徐琪.生态退化的形成原因探讨[J].生态科学.1999,18(3):27~32. [56] 杨青山.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性认识[J].经济地理,2002,22(3):289~292. [57] 樊自立,马映军.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及土地沙漠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3): 27~32. [58] 张燕,彭补拙,高翔,等.人类治干扰对土壤侵蚀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地理科学, 2002, 22(3): 335~340. [59] 李取生,王志春,李秀军.苏打盐渍土壤微咸水淋洗改良技术研究[J].地理科学, 2002, 22(3): 341~347. [60] 林年丰,汤洁.中国干旱半干时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成因[J].地理科学,2001, 21(1): 2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