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4, Vol. 24 ›› Issue (2): 157-162.doi: 10.13249/j.cnki.sgs.2004.02.157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收稿日期:
2003-04-15
修回日期:
2003-08-10
出版日期:
2004-03-20
发布日期:
2004-03-20
基金资助:
LI Yang-Bing, WANG Shi-Jie, RONG Li
Received:
2003-04-15
Revised:
2003-08-10
Online:
2004-03-20
Published:
2004-03-20
摘要: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贫困人口集中。文章探讨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在岩溶山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力图寻找岩溶山区生态恶化和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指出岩溶山区存在的山地文化封闭性和典型的贫困文化特性及不合理的现代性转换导致区域生态恶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滞后。岩溶山区应通过生态恢复模式示范建设、开展参与式社区资源管理、改善居民聚居点环境来实现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深层次互动与接纳,拓宽现代性生长的内在精神空间,变外源性的"输血"机制为内源性的"造血"机制,从而使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危机与反贫困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反思[J]. 地理科学, 2004, 24(2): 157-162.
LI Yang-Bing, WANG Shi-Jie, RONG Li. Refle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Ecological Crisis and Anti-poverty in Kast Mountain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24(2): 157-162.
[1] 袁道先.中国岩溶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J]. 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113~115. [3] 董恒秋,赵丛礼. 岩溶区域消除贫困的实践效应与策略思路[J]. 农业经济问题,1996,7:29~32. [4] 蔡运龙. 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J]. 地理科学,1999,19(3):198~204. [5] 苏维词.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J].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29~32,79. [6] 李 彬. 中国南方岩溶区环境脆弱性及其经济发展滞后原因浅析[J].中国岩溶,1995,14(3):209~215. [7] 陈 勇,陈国阶,王益谦. 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2002,22(3):282~287. [8] 张佩芳,徐 旌,周贵荣. 滇南山区多元民族文化下的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 人文地理,2001,16(1):71~74. [9] 夏征农(主编).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588. [10] 孟召宜. 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 人文地理,2002,17(2):74~77. [11] 张仁慧. 论地域文化因素与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2):26~31. [12] 安裕伦. 贵州峰丛喀斯特多民族山区人地关系的思考——以贵州麻山、瑶山及北盘江河谷地区为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18(3):8~12,51. [13] 王世杰,张殿发.反贫困系统工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14] 彭贤伟,熊康宁. 贵州紫云县区域贫困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16(3):59~63. [15] 陈正仁,蒋忠诚,余登利,等. 茂兰布依族传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朱守谦(主编).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 [16] 陈慧琳. 贵州麻山地区居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模糊综合评价[J]. 地理科学,1998,18(4):379~386. [17] 熊康宁,黎 平,周忠发,等.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2. [18] 陈正仁,余登利. 瑶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朱守谦(主编).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 [19] 李先琨,苏宗明. 广西岩溶地区"神山"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J]. 植物资源与环境,1995,4(3):38~44. [20] 吴正彪. 多元文化构件在生态均衡中的实践价值——以贵州省罗甸县木引乡的苗族、布依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01,21(3):52~56. [21] 陈 钊.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对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1999,17(2):179~182. [22] 张国安. 贵州反贫困的历程与文化变迁[J].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8. [23] 姚顺增. 对封闭状态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反思[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9(1):69~71. [24] 衣俊卿. 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J]. 云南社会科学,2002,(5):53~58. [25] 容 丽. 贵州生存环境恶劣的喀斯特地区移民意愿与扶贫思考——以紫云麻山地区为例[J].中国岩溶,1999,18(2):190~196. [26] Susanne Wymann Von Dach.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a question of gender mainstreaming[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22(3):236~239. [27] 周丕东.贵州山区村级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参与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1,29(1):36~40. |
[1] | 阮一晨, 刘声, 李王鸣, 章明宇. 城市社区中心空间特征及其影响要素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21, 41(1): 74-82. |
[2] | 洪学婷, 黄震方, 陈晓艳, 徐冬. 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21, 41(1): 55-63. |
[3] | 郑殿元, 文琦, 黄晓军. 干旱风沙区农村多维贫困地域分异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49-156. |
[4] | 黄亚平, 郑有旭.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21-128. |
[5] |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12. |
[6] |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27-2036. |
[7] | 赵臣, 陈扬乐, 张凯, 申文灿. 三亚市季节性旅游移民社会融合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64-2072. |
[8] |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55-2063. |
[9] | 白雪, 乔观民, 李加林, 梅思雨, 马仁锋. 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空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10-2018. |
[10] | 李伯华, 徐崇丽, 郑始年, 王莎, 窦银娣. 基于图式语言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84-1794. |
[11] | 武荣伟, 王若宇, 刘晔, 古恒宇. 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22-1830. |
[12] | 王永生, 文琦, 刘彦随.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40-1847. |
[13] | 朱政, 贺清云, 覃伟. 长沙市居住区空间宜居程度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59-1867. |
[14] | 薛冰, 肖骁, 苏芳, 唐呈瑞, 程叶青, 谢潇, 赵宏波, 王燕侠, 张子龙, 李京忠. 地理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防控中的学术响应及展望[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593-1600. |
[15] | 陈浩然, 安宁, 朱竑. 城市的垂直流动:广州再领域化中的人地关系重构[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27-16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