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松乔.中国沙漠、戈壁的形成和演变.赵松乔(主编).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17. [2] 侯仁之,俞伟超.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变迁[J].考古,1973,(2):92~107. [3]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9~107. [4] 胡春元,韩永光,李玉宝,等.乌兰布和北部地区农业开发与沙漠成因探讨[J].中国沙漠,1998,18(增刊1):37~41. [5] 牛俊杰,赵淑贞.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环境变迁[J].中国沙漠,1999,19(3):223~227. [6] 贾铁飞,何 雨,裴 冬.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沉积物特征及环境意义[J].干旱区地理,1998,21(2):36~42. [7] 贾铁飞,赵 明,包桂兰,等.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风沙活动的沉积学纪录与沙漠化防治途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2,9(3):51~54. [8] 李并成.沙漠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以我国河西走廊和历史上的沙漠化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3):211~215. [9] 林年丰,汤 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成因[J].地理科学,2001, 21(1): 24~29. [10]施雅风,孔昭辰,王苏民,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18. [11]贾铁飞,银 山,何 雨,等.乌兰布和沙漠东海子湖全新世湖相沉积结构分析及其环境意义[J].中国沙漠,2003,23(2):165~170. [12]史培军.地理环境演变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3]贾铁飞,李容全.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自然环境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8(增刊1):111~120. [14]贾铁飞,何 雨,李容全.全新世内蒙古自然环境演变及其特点[J].干旱区地理,1996,(4):19~23. [15]程国栋,张志强,李 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地理科学,2000, 20(6):502~510. [16]姜逢清,朱 诚,杨桂金.新疆绿洲当代人地关系紧张情势与缓解途径[J].地理科学,2003,23(2):157~163. [17]李容全.三万年来中国北部风沙期的划分.李容全(编).第四纪环境与地貌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59~65. [18]李容全,赵 烨,丘维理.中国新生代地理学的进展[J].地理科学,1999,19(4):364~367.Geomorphic Evolution in Northern Ulan Buh Desert in the Holoce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