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顺才,黄漪平. 太湖[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2~84. [2] 崔之久,杨晓燕,夏正楷.初论古文化类型演替与传承模式的区域分异——以西拉沐沦河流域和汶泗流域为例[J]. 第四纪研究,2002,22(5):434~441. [3] 陈中原,洪雪晴,李 山,等. 太湖地区环境考古[J]. 地理学报,1997,52(2):131~137. [4] 施少华. 全新世高温期环境变化对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影响[J]. 湖泊科学,1993,5(2):136~143. [5]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等.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 中国科学(D),1992,(12):1300~1308. [6] 朱 诚,郑朝贵,马春梅,等. 对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新认识[J]. 科学通报,2003,48(24):1~11. [7] 邹厚本,吴建民,谷建祥. 江苏考古五十年[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00.52~139. [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太湖流域自然资源地图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8~9. [9] 陈吉余,虞志英,恽才兴. 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J]. 地理学报,1959,25(3):201~220. [10] 郑祥民. 长江三角洲及海域风尘沉积与环境[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7~160. [11] 尹焕章,张正祥. 对江苏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一点认识[J]. 考古,1962,(3):147~157. [12] 汪永进,王 建,刘金陵,等. 东太湖全新世水下河道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J]. 古生物学报,1996,35(2):224~231. [13] 杨怀仁,谢志仁,杨达源.全新世海面变化与太湖形成和演变.见:杨怀仁. 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49~64. [14] 景存义. 太湖的形成与演变[J]. 地理科学,1989,9(4): 378~385. [15] 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吴县通安古井清理简报[J]. 东南文化,1987,(1):18~21. [16] 朱 诚,宋 健,尤坤元,等.上海马桥遗址文化断层成因研究[J].科学通报,1996,41(2):148~152. [17] 任振球.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生的一次自然灾害异常期[J]. 大自然探索,1984,(4):145~149. [18] 王会昌.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J]. 地理科学,1996,16(3):274~279. [19]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J]. 中国科学(D辑),1998,28(4):366~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