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earce Douglas. Tourism Today: A Geographical Analysis,(Second Edition)[M].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ess,1995. 8-35. [2] 薛明敏.观光的构成[M].台北:餐旅杂志社印行,1982. 87. [3] Stephen Smith . 吴必虎(译). 游憩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8~31. [4] 戴国良(译).苏联旅游地理学进展:旅游部门的发展及其地域组织的条件和因素[J].地理译报,1989,(4):40~46. [5]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29~32. [6] 张 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1999, 54(4):357~364. [7]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105~108. [8] 王 瑛,王 铮.旅游业区位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3):346~353. [9] 王筱春,赵世林.云南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18(1):99~102. [10] 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 2002,22(1):95~101. [11] 吴必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3):97~103. [12] 吴必虎.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85. [13]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 2002,57(1):96~106. [14] 马耀峰. 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6~58. [15] 郭来喜,吴必虎,刘 锋,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50(3):353~362. [16] Gunn Clare A. Tourism Planning: Concepts、Practices、Cases (Third Edition)[M]. Taylor & Francis Press, 1994.78-89. [17] 保继刚,楚义芳,彭 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7~187. [18] 陈健昌,保继刚.旅游者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研究,1988(3):44~51. [19] 李德美(译).苏联旅游地理学[J].地理译报,1989,(1~4): 78~93. [20] 郭来喜.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旅游区划研究.中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35~40. [21] 覃成林,金学良.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5~22. [22] 王 铮,丁金宏.区域科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8. [23] 赵 荣,李宝祥.论大旅游与西安市旅游业再发展[J].经济地理,1999,19(4):99~103. [24] 唐亦功.西安及毗邻地区旅游线路的配置及规划[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1(2):186~188. [25] 杨新军,牛 栋.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J].经济地理,2000,20(4):105~108,118. [26] 赵 荣,王 斌.西安市国内游客旅游行为研究[M].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4):429~432. [27] 汪德根,陆 林,刘昌雪.近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J].旅游学刊,2003,18(1):6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