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克煌,管华,马建华,等.自然地理界面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张光业,周华山,孙宪章.河南省地貌区划[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 艾南山.侵蚀流域地貌系统的信息熵[J].水土保持学报,1987,1(2):1~7. [4] 艾南山,岳天祥.再论流域系统的信息熵[J].水土保持学报,1988,2(4):1~7. [5] 管华.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貌演化阶段信息熵判定[J].地理科学,2002,22(6):671~676. [6] 李克煌.伏牛山地的温度场和亚热带北界[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1(2):43~55. [7] 全石琳,司锡明.我国东部亚热带分界方法的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4(1):39~49. [8] 张金泉.从地植物学角度试论河南省境内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问题[J].地理学报,1981,36(2):216~222. [9] 马建华,马向忠.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与积累[J].山地学报,1997,15(1):36~41. [10] 马建华.暴雨对土壤组成和性质的影响——以泌阳暴雨中心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1):55~62. [11] 千怀遂,李明霞.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地形对降水的影响[J].地理研究,1992.11(3):84~88. [12] 马建华.应用TM影像编制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类型图的初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14(1):81~85. [13] 傅抱璞.关于山地气候资料的延长和推算问题[J].气象学报,1982,40(4):23~34. [14] 施其仁.坡地暖带和无测站山地气温估算方法的初步探讨[A].见:山地气候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山地气候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1984. [15] 施其仁.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热量资源初步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3(4):1~6. [16] 胡毅,王中,尹晓毅,等.哀牢山东西坡暖带及其规律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4,9(2):43~50. [17] 傅抱璞.山地气候[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8] 罗杰 G.巴里.安顺清,王长根(译).山地天气和气候[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19] 潘守文.略论我国山地气候研究工作的进展[A].见:山地气候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山地气候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1984. [20] 王利溥.滇南山地地面逆温[A].见:山地气候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山地气候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1984. [21] 钟兆站,李克煌.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初探[J].地理研究,1996,15(4):66~73. [22] 苗冬,刘军臣.坡地暖带与农业生产条件[J].河南气象,1997,(3):25~26. [23] 李居信,刘书贵.淅川县柑桔生态环境与宜桔地选片评价[J].地理学报,1986,41(2):184~190. [24] 林茂.地面逆温与植被倒置[J].气象,1977,3(1):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