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炳中, 包浩生, 彭补拙.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强度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 2000, 20(3):218~223. [2] 陈文瑞. 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 2001, 17(3):25~28. [3] 吴国平,徐葆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质量状况及保护对策[J].人民长江, 1995, 26(12):50~53. [4] 黄铁青, 张养贞. 可持续发展初探[J].地理科学,2002, 22(2):156~161. [5] 王寒梅,朱国荣,余 勤,等.苏锡常地区主采层地下水流数值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30(1):26~29. [6] Cupta S K, Cole C R, Pinder G F. A finite-element three-dimensional groundwater model for a multiaquifer system[J]. Water Resources Resarch, 1984, 20(5):553-563. [7] 吴吉春,薛禹群,黄 海.山西柳林泉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1,28(2):8~20. [8] 钱家忠,吴剑锋,董洪信,等. 徐州市张集水源地裂隙岩溶水三维等参有限元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01(3):37~41. [9] 祝晓彬. 地下水模拟系统(GMS)软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30(5):53~55. [10] 薛禹群,朱学愚,吴吉春.等. 地下水动力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 1~227. [11] 王贵玲,刘存明,马明珠. 西北干旱区山前绿洲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型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3, 39(2):298~308.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GB/T 14497-93[S]. 1994年3月1日实施. [13] 邓 伟, 何 岩. 水资源——21世纪全球更加关注的重大资源问题之一[J].地理科学,1999, 19(4):97~101. [14] 陈亚宁, 李卫红, 徐海量,等. 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对植被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 58(4):542~549. [15] 吴泉源, 孟凡海. 龙口市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地理科学,2002, 22(5):626~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