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化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239. [2] 史培军,宋长青,景贵飞.加强我国土地利用/土地分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161~168. [3]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20(6):646~652. [4] 王黎明,关庆锋,冯仁国,等.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J].地理科学,2003,23(4):391~397. [5] 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3,58(5):651~658. [6] 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基于遥感和GIS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用地时空特征[J].第四纪研究,2003,23(4):421~427. [7] 史培军,陈晋.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 [8] 庄大方,邓祥征,战金艳,等.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667~673. [9] 何春阳,史培军.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和机制研究[J].地理学报,2002,57(3):363~371. [10] 赵萍,冯学智.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城镇体系空间特征分形分析——以绍兴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3,23(6):722~727. [11] 曾辉,夏洁,张磊.城市景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理科学,2003,23(4):484~492. [12] 刘纪远,张增祥.20世纪90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12. [13] 陈佑启,Peter H Verburg.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4,(4):31~36. [14] 李晓文,方创琳,黄金川,等.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3,23(5):280~292. [15] 苏维词.贵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科学,2000,20(5):462~468. [16] 周可法,吴世新.基于RS和GIS技术下城镇空间变化分析及应用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2,25(1):61~64. [17] 吴世新,周可法,刘朝霞,等.新疆地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动因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28(1):52~58. [18] 张定祥,潘贤章,李宪文,等.近17年城镇用地扩展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定量评估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4):31~36. [19] 刘志明,吴明,王贵卿,等.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吉林省西部草地退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452~456. [20] 朱凤武,彭补拙.我国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3):282~286. [21] ZHANG Xiao-Lei.Influence of desert miner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system in Xinjiang[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2,45(Supp):180~184. [22] 雷军,张小雷,张敬东.新疆小城镇相对资源承载力探析[J].干旱区地理,2004,27(3):442~446. [23] 樊自立,马英杰,马映军.天山北麓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J].地理科学,2002,22(2):184~189. [24]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0. [25]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 [26]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3):253~260. [27] 蔡运龙.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应用[J].地理学报,1992,47(2):146~155. [28] 摆万奇,赵士洞.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J].资源科学,2001,23(3):39~41. [29] 朱金花,黎劲松.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吉林省西部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2):140~144. [30] 陈久苗,严登华,俞华.安徽省小城镇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J].地理科学,2003,23(1):122~128. [31] 史纪安,陈利顶,史俊通.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区域特征及驱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4):494~499. [32] 刘盛和.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43~50. [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199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5] 吕宾,张小雷.新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3,25(2):189~192. [36] 杨德刚,李秀萍,韩剑萍.新疆城镇化过程及机制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3,26(1):5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