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5, Vol. 25 ›› Issue (4): 461-466.doi: 10.13249/j.cnki.sgs.2005.04.461
薛积彬, 钟巍, 赵引娟, 彭晓莹
收稿日期:
2004-06-23
修回日期:
2004-10-20
出版日期:
2005-07-20
发布日期:
2005-07-20
基金资助:
XUE Ji-Bin, ZHONG Wei, ZHAO Yin-Juan, PENG Xiao-Ying
Received:
2004-06-23
Revised:
2004-10-20
Online:
2005-07-20
Published:
2005-07-20
摘要: 选取史料中1480~1940年间共460年的旱涝灾害记录,采用湿润指数法建立湿润指数(I)序列,并用最远距离法作聚类分析,讨论了广东省在15~19世纪末期间总体和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113°E经线似乎可以看作是广东省一条重要的气候特征线,该经线以东、以西的旱涝分区界线大致分别沿经向、纬向分布;(2)粤西、粤北是广东省旱涝区域分异变化较大的地区,粤东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珠三角地区则是较为稳定的涝灾多发区;(3)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分区既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广东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印度夏季风影响及东亚气候系统发生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
薛积彬, 钟巍, 赵引娟, 彭晓莹. 历史时期广东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4): 461-466.
XUE Ji-Bin, ZHONG Wei, ZHAO Yin-Juan, PENG Xiao-Ying. Dry-wet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4): 461-466.
[1] Turner H B L, Moss R H, Skole D L. 土地利用与全球土地覆盖变化的联系. 见:陈泮勤,孙成权(主编).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二).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131~151. [2] 张兰生,史培军,侯乐锋,等. 中国北方季风尾闾区全新世不同时期降水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 见:张兰生(主编). 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的研究(一).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47~154. [3] 李吉均.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模式[J]. 第四纪研究,1990,(3):197~204. [4] 苏桂武. 华北地区500年来旱涝区域分异演变的研究[J]. 第四纪研究,1999,(5):430~440. [5] 黄增名,梁建茵,刘宗锦. 华南近五百年气候变化特征[J]. 热带气象,1990,6(4):332~339. [6] 梁建茵. 华南近500年旱涝特征及未来20年趋势预测[J]. 人民珠江,1990,2:18~23. [7] 郭英琼,陈创买,朱天庆. 华南近500年旱涝统计特征与周期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7(2): 135~139. [8] 张伟强,黄镇国. 中国热带的小冰期及其环境效应[J]. 地理学报,2000,55(6):744~750. [9] 郑斯中,冯丽文. 我国冷的时期气候超常不稳定的历史证据[J]. 中国科学(B辑),1985,15(11):1038~1044. [10] 葛全胜,张丕远. 我国历史时期冷、暖期旱涝特征的比较[J]. 气象学报,1991,49(4):564~568. [11] 郑景云,郑斯中. 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J]. 地理学报,1993,48(4):348~357. [12] 广东省文史馆. 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M]. 广州: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出版,1961. [13] 乔盛西,唐文雅. 广州地区旧志气候史料汇编与研究[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14] 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6~52. [15] 郑斯中,张福春,龚高法. 我国东南地区近两千年气候湿润状况的变化. 见:龚高法. 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29~32. [16] 张家诚,张先恭. 近五百年我国气候的几种振动及其相互关系[J]. 气象学报,1979,37(2):50~57. [17] 徐建华(编著).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8] 余建英,何旭宏(编著). 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9] 薛积彬,钟巍,赵引娟,等.15~19世纪末期间广东的气候与灾害特征的初步探讨[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23~131. [20] Paterson W S B,Koerner R M,Fisher D,et al. An Oxygan-Isotope Climatic Record from the Devon Island Ice Cap, Arctic Canada[J]. Nature,1977,(266):508-511. [21] 王绍武,叶谨林,龚道溢. 中国小冰期的气候[J]. 第四纪研究,1998,(1):54~64. [22] 竺可桢. 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1972,(1):168~189. [23] 王绍武. 公元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J]. 中国科学(B辑),1990,20(5):553~560. [24] 陈关龙,高帆. 明代农业自然灾害之透视[J]. 中国农史,1991,(4):8~10. [25] 黄荣辉,张震洲,黄刚,等. 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J]. 大气科学,1998,22(4):460~469. [26] 黄荣辉,周连童. 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特征、形成机理和预测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1):1~9. [27] Reid A Bryaon and Thomas J Murray. Climates of Hunger[M]. Wiscona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7. 135-139. |
[1] | 杨若子, 邢佩, 杜吴鹏, 党冰, 轩春怡, 熊飞麟. 1961—2017年华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573-1583. |
[2] | 邢佩, 杨若子, 杜吴鹏, 党冰, 轩春怡, 熊飞麟. 1961—2017年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及高温热浪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65-1376. |
[3] | 王智颖, 臧淑英, 周道玮, 李苗. 1957~2016年中国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 137-148. |
[4] | 郭军, 熊明明, 李明财, 何群. 气候变化对中国集中供暖气候指标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724-1730. |
[5] | 邓海军, 陈亚宁, 陈忠升. 增温增湿环境下天山山区降雪量变化[J].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933-1942. |
[6] | 丁之勇, 董义阳, 鲁瑞洁. 1960~2015年中国天山南、北坡与山区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379-1390. |
[7] | 李屹凯, 张莉, 叶瑜, 陆昱君. 1876~1878年西北地区中西部干旱事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5): 780-789. |
[8] | 李玉霞, 陈玲玲, 江亭桂, 罗文, 林振山. 基于EEMD的太阳活动对印度夏季风的多尺度胁迫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4): 628-635. |
[9] | 杨春利, 蓝永超, 王宁练, 王启优, 李亚林. 1958~2015年疏勒河上游出山径流变化及其气候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94-1899. |
[10] | 高文华, 李开封, 崔豫. 1960~2014年河南极端气温事件时空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259-1269. |
[11] | 陈世发. ENSO对韶关市1951~2013年降雨侵蚀力影响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0): 1573-1580. |
[12] | 刘原峰, 朱国锋, 赵军, 李倩, 胡鹏飞, 王凯, 潘汉雄. 黄土高原区不同降水相态的时空变化[J]. 地理科学, 2016, 36(8): 1227-1233. |
[13] | 徐新良, 赵美燕, 刘洛, 郭腾蛟. 近30年东北亚南北样带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468-1474. |
[14] | 魏柱灯, 方修琦, 苏筠. 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财政平衡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56-1163. |
[15] | 卢洪健, 莫兴国, 孟德娟, 刘苏峡.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J]. 地理科学, 2015, 35(8): 1051-10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