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ster R Brown. Who will feed china[J]. World Watch, 1994, September/October: 10~19. [2] 胡岳岷. 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兼评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J]. 当代经济研究,1998,(5):3~11. [3] 祝美群,白人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4):6~10. [4] 蒋乃华,张雪梅. 中国粮食生产稳定性与波动成因的经济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1998,6:40~44. [5] 党安荣,阎守邕,周艺.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时序变化研究[J]. 地理研究,1998,17(3):242~47. [6] 张落成. 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21~228. [7]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1995,(2):20~23. [8] 李建平,刘冬梅. 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分析[J]. 粮食与油脂,2000,(5):5~8. [9] 鲁奇,吕鸣伦.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初探[J]. 地理科学进展,1997,16(1):31~36. [10] 党安荣,阎守邕,肖春生. 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粮食总产空间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 遥感学报,1998,2(3):228~232. [11] 张超,张长平,杨伟民. 计量地理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12] 陈宗兴.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13] 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2历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02. [14] 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3~2002历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02. [15] 刘兴土,佟连军,武志杰,等.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分析与预测[J]. 地理科学,1998,18(6):501~509. [16] 曲伟,范海燕. "新东北现象"与东北三省粮食增产又增收的对策[J]. 社会科学战线,2003,(1):70~76. [17] 王本琳,佟连军.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研究[J].地理科学,1991,11(3):223~233. [18] 宋玉祥.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色社区建设[J].地理科学,2002,22(6):655~659. [19] 闫百兴,宋新山,闫敏华.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及其可持续性因子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16(6):343~377. [20] 武志杰,晁岳侠,曾丽娟,等. 东北大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农业资源开发对策[J].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12(6):256~257. [21] 陈明致.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水利建设需要加强[J]. 东北水利水电,1996,(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