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姚士谋.中国的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2] 年福华,陈振光.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J].地理科学,2002,22(5):568~573. [3] 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城市规划,1986,(3):10~15. [4]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崔功豪.都市区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2001,(5):1~1. [6] 刘君德.都市区概念辨析与行政地域都市区类型的划分[J].中国方域,2003,(4):2~4. [7] 宁越敏.国外大都市区规划评述[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1):36~43. [8] 高汝熹,阮红.论中国的圈域经济[J].科技导报,1990,(4):12~14. [9] 沈立人.为上海构造都市圈[J].财经研究,1993,(2):8~10. [10] 涂人猛.大城市圈及其范围研究[J].区域经济研究,1993,(2):6~8. [11] 复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关于上海圈形成战略的构想[J].财经研究,1993,(9):25~28. [12] 罗明义.论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规律及特点[J].思想战线,1998,(4):9~14. [13] 周克瑜."都市圈"建设模式与中国空间经济组织创新[J].战略与管理,2000,(2):11~15. [14] 谭成文,李国平.我国首都圈发展的三大战略[J].地理科学,2001,21(1):12~18. [15] 张京祥.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25(5):19~23. [16]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27(6):47~50. [17] 赵永革.论中国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发展及意义[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11(1):15~23. [18]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争论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2):2~12. [19] 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发展战略研究[J].城市研究,2000,(1):20~24. [20] 胡序威.对城市化研究中某些城市与区域概念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3,27(4):28~32. [21] 胡朝懿,魏需荣.日本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考察报告[J].广东交通,2002,(4):32~37. [22] 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2):150~156. [23] 张善余.世界大都市圈的人口发展及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2003,27(3):37~42. [24] 陶希东,黄丽.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5,(1):59~62. [25] 刘君德,舒庆.论行政区划、行政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1993,13(1):1~5. [26] 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J].改革与战略,1996,(5):1~4. [27] 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58(2):271~284. [28] 张京祥,吴傅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28(5):25~31. [29] 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中国"行政区经济"案例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15~19. [30] 陶希东,刘君德.21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整合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5):190~193. [31] 瞿明磊,王丰."大上海"核聚变(1~4篇)[N].南方周末,2002-12-05(1~4). [32] 吴亮,徐寿松.重复建设显现"第三次浪潮"专家提醒警惕产业风险[N].人民日报,2003-6-19(3). [33] 宁越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1):16~21. [34] 扬子晚报讯.苏州无锡都规划新机场,拨开长三角机场迷雾[N].扬子晚报,2003-03-14(4). [35] 胡天舒.长三角众机场难言一体化[N].国际金融报,2003-3-28(5). [36] 李磊.上海"173计划"尝试经济特区苏州紧急应对[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07-31. [37]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太湖流域水质通报[N].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2003-8-28(2). [38] 钱佳燮.扩大管辖区组建上海省[J].中国方域,2002(1):13~16. [39] 陶希东.21世纪初期我国省级政区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方域,2004,(6):1~10. [40] 陶希东,赵鸿婕.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大都市圈经济[J].江南论坛,2003,(8):9~11. [41] 陶希东,赵鸿婕.2010年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联动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4):56~59. [42] 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东北区的启示[J].地理科学,2003,23(5):542~546. [43] 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论文,20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