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君波,朱立平.藏南沉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59~467. [2] 曹建廷,王苏民,沈吉,等.近千年来内蒙古岱海气候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J].地理科学,2000,20(5):391~396. [3] 羊向东,王苏民,沈吉,等.近0.3ka来龙感湖流域人类活动的湖泊环境响应[J].中国科学(D辑),2001,31(12):1031~1038. [4] 王乃昂,李吉均,曹继秀,等.青土湖近6 000年来沉积气候记录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2):119~124. [5] 殷勇,方念乔,王倩,等.云南中甸纳帕海湖泊沉积物的磁化率及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02,22(4):413~419. [6] 吴敬禄,李世杰,王苏民,等.若尔盖盆地兴错湖沉积记录揭示的近代气候与环境[J].湖泊科学,2000,12(4):291~296. [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湖泊室.江苏湖泊志[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8] 金相灿.中国湖泊环境(第二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9] 王庆, 陈吉余.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河口的形成与演化[J]. 湖泊科学, 1999, 11(3):237~244. [10] 杨达源,王云飞. 近2000年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与洪灾[J]. 湖泊科学, 1995, 7(1):1~7. [11] 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 沉积岩(物)粒度分析及其应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8. [12] 徐馨,何才华,沈志达.第四纪环境研究方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 [13] 陈敬安,万国江,徐经意,等.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J].沉积学报, 2000, 18(3): 341~345. [14] 任天山,徐翠华. 210Pb和137Cs计年在湖泊沉降物年代学研究的应用[J]. 原子能科学技术,1993,27(6): 504~511. [15] 陈敬安,万国江.云南洱海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环境意义辨识[J].矿物学报,1999,19(2):175~182. [16] 孙千里,周杰.岱海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21(1): 93~95. [17] Mandelbrot B B. How long is the coast of Britain 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and fractional dimension[J]. Science, 1967, 156(3755): 636-638. [18] 张捷,包浩生.分形理论及其在地貌学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 1994, 13(3): 104~112. [19] 黄冠华,詹卫华.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J].土壤学报, 2002, 39(4): 490~497. [20] 柏春广,王建.一种新的粒度指标: 沉积物粒分维值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 2003, 21(2): 234~239. [21] 柏春广,穆桂金,王建.艾比湖湖相沉积物料度的分维特征与环境意义[J].干旱区地理,2002,25(4):336~341. [22] 陈敬安,万国安,张峰,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湖泊沉积物环境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3,33(6):563~568. [23] 孙千里,周杰,肖举乐.岱海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21(1):93~95. [24] 王洪道.中国的湖泊[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 [25] 姜加虎, 袁静秀, 黄群. 洪泽湖历史洪水分析(1736-1992年)[J]. 湖泊科学, 1997, 9(3): 231~235. [26] 王慧, 王谦谦. 近40年来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J]. 气象科学, 2002, 22(2): 149~158. [27] 姜加虎, 黄群, 袁静秀,等. 洪泽湖水文特征分析[J]. 江苏水利科技, 1996(5): 49~54. [28] 凌申.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J].地理科学,2001,21(5):474~479. [29] 张强,朱诚,姜逢清,等.南京江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6):498~504. [30] 陈静生,洪松,王立新,等.中国东部河流颗粒物的地球化学性质[J].地理学报,2000,55(4):417~427. [31] 陈家其,姜彤,许朋柱.江苏省近两千年气候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1998,18(3):219~226. [32] 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J].地理学报,1955,21(2):181~190. [33] 王张华,陈中原,寇莹,等.太湖流域公元960年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5):546~551. [34] 王苏民,刘健,周静.我国小冰期盛期的气候环境[J].湖泊科学,2003,15(4):369~376. [35] 张德二.中国的小冰期气候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1991,(2):104~112. [36] 王绍武.小冰期气候的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5,(3): 202~212. [37] 陈家其.全球变暖与中国旱涝灾害大势的初步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6,5(2):2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