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刁承泰.城市地貌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8. [2] 徐刚.山地城市地貌环境问题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3):229~232. [3] 丁锡祉,城市生态地貌的研究[J].地理科学,1992,12(1):1~7. [4] 柏蓓,张凌,王进.上海轨道4号线事故调查三大技术原因酿成灾难[N].东方早报,2003-09-21. [5] 许世远,黄仰松,范安康.上海地区地貌类型与地貌区划[A].见:严钦尚,许世远.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20~328. [6] 龚士良.上海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2):108~111. [7] 严学新,龚士良,曾正强,等.上海城区建筑密度与地面沉降关系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6):21~25. [8] 张修桂.上海浦东地区成陆过程辨析[J].地理学报,1998,(3):228~236. [9] 李从先,范代读,张家强,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及潜在环境问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20(3):1~7. [10] 王勇,左华.上海市地面沉降的经济损失评估[J].自然灾害学报,1993,2(1):16~22. [11] 刘淑珍,钟祥浩.人类活动与地貌演化[A].见:杨景春.中国地貌特征与演化[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261~266. [12] Stanely D J, Chen Z Y. Neolithic settlement distributions as a function of sea level-controlled topography in the Yangtze delta,China[ J]. Geology, 1997,24(12): 1083-1086. [13] 严礼川.我国城市地面沉降概况[J].上海地质,1992,(1):40~48. [14] 王兰生,等.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演化与控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1):90~107. [15] 张阿根,魏子新.上海地面沉降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5):72~75. [16] 刘毅,张先林,万贵富,等.上海市近期地面沉降形势与对策建议[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2):13~17. [17] 魏子新,曾正强.上海市洪涝灾害的地面沉降因素及其长期影响[J].上海地质,2001,(2):12~15. [18] 刘毅.地面沉降加重了1998年中国大洪灾[J].中国地质,1999,(1):30~32. [19] 刘树人,周巧兰.上海市暴雨积水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0,(2):18. [20] 许世远,陈振楼.苏州河底泥污染与整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 [21] 沈恭.上海勘察设计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618~619. [22] 汪松年.上海地区防汛形势和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2):24~27. [23] 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1985).上海市工程地质图集(内部资料). [24] 上海市工程设计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