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6, Vol. 26 ›› Issue (2): 173-178.doi: 10.13249/j.cnki.sgs.2006.02.173
王腊春, 史运良
收稿日期:
2004-12-16
修回日期:
2005-04-09
出版日期:
2006-03-20
发布日期:
2006-03-20
基金资助:
WANG La-Chun, SHI Yun-Liang
Received:
2004-12-16
Revised:
2005-04-09
Online:
2006-03-20
Published:
2006-03-20
摘要: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由于地质背景和地貌结构的特殊性,致使三水转化与水资源形成过程不同于非喀斯特山区。文章探讨该区三水转化机理、水资源补给方式和形成过程,得出喀斯特流域对于相同或相似降雨过程的响应,不同的流域结构决定了补给方式、三水转化、径流调蓄和输移特征。提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应按照因地制宜、因土制宜、因水制宜及因需制宜原则,采用以小微型为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实施分散拦蓄、分散供水,以化整为零方式解决喀斯特山区的整体性干旱缺水。
中图分类号:
王腊春, 史运良. 西南喀斯特山区三水转化与 水资源过程及合理利用[J]. 地理科学, 2006, 26(2): 173-178.
WANG La-Chun, SHI Yun-Liang. Formation Process and Ration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ransform of Rainfall, Surface Water and Underground Water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 in Southwe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2): 173-178.
[1] 张永勤,缪启龙,何毓意,等. 区域水资源量的估算及预测分析[J]. 地理科学,2001,21(5):457~462. [2] 陈家琦,钱正英. 关于水资源评价和人均水资源指标的一些问题[J]. 中国水利,2003,11(A刊):42~44. [3] 李阳兵,侯建绮,谢德体.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2002,22(3):365~370. [4] 王飞燕. 高原喀斯特地貌及其流域结构的关系[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地理学专辑),1992,总(13):112~121. [5] 李阳兵,王世杰,容 丽.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危机与反贫困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反思[J]. 地理科学,2004,24(2):157~162. [6] 杨明德. 峰丛洼地形成动力过程与水资源开发利用[J]. 中国岩溶,2000,19(1):44~51. [7] 史运良,王腊春. 岩溶水概念分布模型[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地理学专辑),1992,总(13):134~161. [8] 王腊春,许有鹏,张立峰,等. 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岩溶水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2000,20(6):557~562. [9] 苏维词.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侵蚀性退化及其防治[J]. 中国岩溶,2000,19(3):217~222. [10] 钱正英,张光斗.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
[1] | 史小丽, 秦伯强. 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营养元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0, 30(5): 766-771. |
[2] | 王国平, 吕宪国. 沼泽湿地环境演变研究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50周年[J]. 地理科学, 2008, 28(3): 309-313. |
[3] | 侯英姿, 陈晓玲, 王方雄. 基于GIS的水环境价值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1): 89-93. |
[4] | 齐文, 郑绵平. 西藏扎布耶盐湖水位波动规律初探[J]. 地理科学, 2006, 26(6): 693-699. |
[5] | 吕恒, 江南, 罗潋葱. 基于TM数据的太湖叶绿素A浓度定量反演[J]. 地理科学, 2006, 26(4): 472-476. |
[6] | 张凯, 韩永翔, 张勃, 郝建秀. 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研究[J]. 地理科学, 2006, 26(2): 179-185. |
[7] | 李如忠, 钱家忠. 地下水降深的未确知风险分析[J]. 地理科学, 2005, 25(5): 631-635. |
[8] | 李如忠, 钱家忠, 汪家权. 河流水质未确知风险评价理论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4, 24(2): 183-187. |
[9] | 胡国华, 夏军, 赵沛伦. 河流水质风险评价的灰色随机风险率方法[J]. 地理科学, 2002, 22(2): 249-252. |
[10] | 李丽娟, 李海滨, 王娟. 澜沧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其时空分异[J]. 地理科学, 2002, 22(1): 49-56. |
[11] | 邓慧平, 李秀彬, 张明, 陈军锋, 张镱锂. 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01, 21(6): 493-497. |
[12] | 张利田, 陈静生. 我国河水主要离子组成与区域自然条件的关系[J]. 地理科学, 2000, 20(3): 236-240. |
[13] | 杨爱玲, 朱颜明. 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0, 20(1): 72-77. |
[14] | 陈静生, 夏星辉. 我国河流水化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1999, 19(4): 290-2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