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6, Vol. 26 ›› Issue (3): 321-327.doi: 10.13249/j.cnki.sgs.2006.03.321
殷书柏1,2, 吕宪国1
收稿日期:
2005-05-09
修回日期:
2006-04-17
出版日期:
2006-05-20
发布日期:
2006-05-20
基金资助:
YIN Shu-Bai1,2, LU Xian-Guo1
Received:
2005-05-09
Revised:
2006-04-17
Online:
2006-05-20
Published:
2006-05-20
摘要: 文章从沼泽有机质积累的本质和泥炭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地带性气候与沼泽小气候、泥炭的现状分布与自然分布、"没有泥炭分布"地区与"不能形成泥炭"地区、地区差异与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几对矛盾在泥炭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详细剖析,认为:各种地带性气候条件下都能因为地表积水而形成湿地小气候,不同地带内湿地小气候都具有湿润的特征;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分布主要是与湿地小气候及积水厌氧环境有关,用与泥炭形成没有直接联系的地带性气候指标来研究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是不合逻辑的;地带性的水热条件主要对泥炭在不同地带的分布面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泥炭现状分布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已不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从不能反映泥炭形成与分布自然状况的泥炭现状分布来分析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自然规律,显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泥炭分布"的地区并不是因为这里的水热条件组合不能形成泥炭,各自然地带内都可形成泥炭且所有地带内的泥炭特征都是相似的,没有必要将它们区别对待,这些事实说明"泥炭气候成因说"对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泥炭的分布不具有地带性的规律。
中图分类号:
殷书柏, 吕宪国. “泥炭气候成因说”的探讨[J]. 地理科学, 2006, 26(3): 321-327.
YIN Shu-Bai, LU Xian-Guo.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n Climate Cause of Peat Forming"[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3): 321-327.
[1] 柴 岫.泥炭地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 马学慧,牛焕光.中国的沼泽[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 阪口丰(著).刘明哲,华国学(译).泥炭地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 赵魁义.中国沼泽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沼泽研究室.三江平原沼泽[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6] 白光润,王升忠,冷雪天,等.草本泥炭形成的生物环境机制[J].地理学报,1999,54 (3):247~254. [7] 黄锡畴.试论沼泽的分布和发育规律[J].地理科学,1982,2(3):193~201. [8] Moore P D,Bellemy D J.Peatlands[M].London:Elek Science,1974.181-184. [9] Whitmore T C.Tropical rain forests of Far Eas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144-147. [10] 胡金明.中国泥炭资源蕴藏的空间格局分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2):144~146. [11] 杨建明.福建沿海晚第四纪泥炭形成的分期及其与气候、海面变化的关系[J].热带海洋,1992,11(1):45~51. [12] 周卫建,卢雷峰.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与加速器放射性碳测年[J].科学通报,2001,46(12):1040~1044. [13] 王国清,朱德祥.世界煤炭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4] 张则友.神农架沼泽的分布及其形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1):95~104. [15] 孙凤华,任国玉,赵春雨,等.中国东北地区及不同下垫面的气温异常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5,25(2):167~171. [16] 孙广友.横断山区沼泽与泥炭[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7] 钟金岳,张则友,邱淑彰,等.华北平原与长江下游平原泥炭地的类型及形成时代[J].地理科学,1983,3(4):329~336. [18] 彭格林,刘光华,伍大茂,等.泥炭沼泽化类型、控制因素及聚炭水文模式[J].地学前缘,1999,6(增刊):125~132. [19] Taylor G H,Mackowsky M-Th,Davis A,et al.Organic Petrology[M].Berlin-Stuttgart:Gebruder Borntraeger,1998.704. [20] Stach E,Mackowsky M-Th,Teichmuler M.et al.Stach's Textbook of Coal Petrology[M].Berlin-Stuttgart:Gebr Borntraeger,1975.428. [21] 罗森堡N J.小气候——生物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26~152. [22]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3] 孙广友,邓 伟,邵庆春.长江河源区冰缘环境沼泽的研究——献给竺可桢教授诞辰百周年[J].地理科学,1990,10(1):86~94. [24] 白光润.泥炭形成的水热系统指数[J].地理学报,1996,41(20):168~176. [25] William J Mitsch,James G Gosselink.Wetlands[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6. [26] 刘红玉,张世奎,吕宪国.三江平原湿地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J].生态学报,2004,59(3):391~400. [27] 刘兴土,马学慧.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8] 理查德·哈特向(著),叶光庭(译).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9] F Nakamura,S Kameyama,S Mizugaki.Rapid shrinkage of Kushiro Mire,the largest mire in Japan,due to increased sedim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landuse development in the catchment[J].CATENA,2004,55(2):213-229. [30] W.K.汉布林(著).殷维翰,丰茂森(译).地球动力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31] 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2] 俞鸣同.海平面变动对福建沿海泥炭形成和分布的影响[J].热带地理,1991,11(1):32~38. |
[1] | 李静, 盛煜, 吴吉春, 冯子亮, 宁作君, 胡晓莹, 张秀敏. 黄河源区冻土分布制图及其热稳定性特征模拟[J]. 地理科学, 2016, 36(4): 588-596. |
[2] | jlsbz2008@sina.com, 封国林, 廉毅. 1月北极涛动异常程度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同期温度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99-1305. |
[3] | 曹永强, 刘佳佳, 高璐. 近54年来辽西北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8): 1027-1032. |
[4] | 王冀, 申红艳, 张英娟, 王振宇. 青海地区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1): 99-106. |
[5] | 沈柏竹, 廉毅, 杨涵洧, 张世轩. 中国东北夏季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0, 0(): 0-0. |
[6] | 张秀敏, 盛煜, 赵林, 吴吉春, 陈继, 杜二计, 游艳辉. 基于分区和多元数据的青藏高原温泉区域多年冻土分布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12): 1513-1520. |
[7] | 沈柏竹, 廉毅, 杨涵洧, 张世轩. 中国东北夏季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2, 32(6): 739-745. |
[8] | 南颖, 刘志锋, 董叶辉, 李秀霞, 吉喆. 2000~2008年长白山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响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0, 30(6): 921-928. |
[9] | 谢健, 刘景时, 杜明远, 王忠彦. 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气温分布及其垂直梯度[J]. 地理科学, 2010, 30(1): 113-118. |
[10] | 陈正洪, 史瑞琴, 陈波. 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09, 29(6): 911-916. |
[11] | 金会军, 王绍令, 吕兰芝, 于少鹏. 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09, 29(2): 223-228. |
[12] | 陈效逑, 郑婷.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气候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08, 28(3): 369-374. |
[13] | 李红军, 江志红, 魏文寿. 近40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的气候变化[J]. 地理科学, 2007, 27(6): 801-807. |
[14] | 庞洪喜, 何元庆, 卢爱刚, 赵井东, 宁宝英, 院玲玲, 宋波. 欧亚春季雪盖对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06, 26(6): 682-687. |
[15] | 高建慧, 刘健, 王苏民. 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 2006, 26(3): 376-3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