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军涛,李 哲,郑 度. 东北农牧交错区水分条件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J]. 地理科学,2001,21(4):297~300. [2] 孟 凯,张兴义. 松嫩平原黑土退化的机理及其生态复原[J]. 土壤通报,1998,29(3):100~102. [3] 中央气象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79. [4] 申元村, 杨勤业, 景 可,等. 我国的沙暴、尘暴灾害及其防治[J]. 中国减灾,2001,11(2):27~30. [5] 史培军,严 平,袁 艺.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J]. 第四纪研究,2001,21(1):41~47. [6] 吴正方, 靳英华, 刘吉平,等. 东北地区植被分布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J]. 地理科学,2003,23(5):564~570. [7] 徐新良, 刘纪远, 庄大方,等. 基于3S技术的中国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2004,24(1):55~60. [8] 李 颖, 田竹君, 叶宝莹,等. 嫩江下游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2003,23(6):686~691. [9] 张国平,张增祥,刘纪远. 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空间格局及驱动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2001,56(2):146~158. [10] 高 安,吴诗怡. 黄淮海平原沙地风蚀的研究[J]. 土壤学报,1996,33(2):184~191. [11] 朱震达,刘 恕,邸醒民. 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2] 王式功, 董光荣, 陈慧忠,等. 沙尘暴研究的进展[J]. 中国沙漠,2000,20(4):349~356. [13] 荣姣凤,张海涛,毛 宁. 土壤风蚀量随风速的变化规律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2):149~153. [14] 刘连友, 王建华, 李小雁,等. 耕作土壤可蚀性颗粒的风洞模拟研究[J]. 科学通报,1998,43(15):1663~1666. [15] 周华荣. 焉耆盆地土壤风蚀作用试验初报[J].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6):26~27. [16] 翟盘茂,李晓燕. 中国北方沙尘天气的气候条件[J]. 地理学报,2003,58(增刊):125~131. [17] 徐启运,胡敬松.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时空分别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1996,7(4):479~482. [18] 张德二,陆 风. 我国北方的冬季沙尘暴[J]. 第四纪研究,1999,(5):441~447. [19] 李栋梁,钟海玲,魏 丽. 中国北方年沙尘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对春季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J]. 高原气象,2003,22(4):337~345. [20] 叶笃正, 丑纪范, 刘纪远,等.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 地理学报,2000,55(5):513~521. [21] 周自江,王锡稳,牛若芸. 近47年中国沙尘暴气候特征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2002,13(2):193~200. [22] 孙力, 安 刚, 高枞亭,等. 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J]. 地理科学,2004,24(1):42~49. [23] 孙凤华,任国玉,赵春雨. 中国东北地区及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气温异常变化分析[J]. 地理科学,2005,25(2):167~171. [24] 唐 蕴, 王 浩, 严登华,等. 近50年来东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2005,25(2):172~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