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6, Vol. 26 ›› Issue (5): 544-550.doi: 10.13249/j.cnki.sgs.2006.05.544
李震1, 顾朝林1, 姚士媒2
收稿日期:
2005-11-26
修回日期:
2006-04-18
出版日期:
2006-09-20
发布日期:
2006-09-20
基金资助:
LI Zhen1, GU Chao-Lin1, YAO Shi-Mou2
Received:
2005-11-26
Revised:
2006-04-18
Online:
2006-09-20
Published:
2006-09-20
摘要: 当代中国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并不具有随机性分布特征,过去运用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对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定量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牛顿引力学方程对随机分布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城市空间分布的引力模型,利用2002年数据,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对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定量研究,得出6个块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10个条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和8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其中东部省区以多核心多组团式的城市块状聚集区为主,中部省区以单中心单组团式的条状聚集区为主,西部省区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为主。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发育水平差别较大,梯度现象较为明显。
中图分类号:
李震, 顾朝林, 姚士媒.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6, 26(5): 544-550.
LI Zhen, GU Chao-Lin, YAO Shi-Mou.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5): 544-550.
[1]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城市群.第二版[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3]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顾朝林,柴彦威,蔡建明.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闫小培,林漳平.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3):437~445. [6] 杨吾扬,杨齐.论城市的地域结构[J].地理研究,1986,5(1):3~11. [7] 杨吾扬.论城市体系[J].地理研究,1987,6(3):1~8. [8] 姚士谋.中国城市群基本概念的新认识[J].现代城市研究,2002,17(6):50~52. [9] 陈田.省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组织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问题,1992,(2):7~15. [10] 涂人猛.大都市圈及其范围研究[J].城市问题,1993,(5): 14~17. [11] 杨国安,甘国辉.中国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J].地球信息科学,2004,6(3):12~18. [12] 戴学珍.论京津空间相互作用[J].地理科学,2002,22(3):257~262. [13] 刘继生,陈涛.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5,15(2):136~143. |
[1] | 王雪辉, 谷国锋. 基于城、市视角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634-1642. |
[2] | 李伯华, 周鑫, 刘沛林, 陈驰, 刘一曼. 城镇化进程中张谷英村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310-1318. |
[3] | 李新光, 黄安民. 高铁对县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2): 233-241. |
[4] | 廖伟华, 聂鑫.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服务业空间关联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310-1317. |
[5] | 孙阳, 姚士谋, 陆大道, 张落成. 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问题探析——以沿海三大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12): 1777-1783. |
[6] | 崔大树, 张晓亚.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效率测度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3): 393-400. |
[7] | 杜志威, 吕拉昌, 黄茹.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工业创新效率空间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3): 321-327. |
[8] | 徐维祥, 刘程军. 产业集群创新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力 —— 以浙江为实证[J].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347-1356. |
[9] | 狄乾斌, 韩帅帅. 环渤海地区城市经济影响区的空间分异研究——基于“湖泊效应”和BASS模型[J]. 地理科学, 2015, 35(6): 690-697. |
[10] | 陈雪婷, 宋涛, 蔡建明, 李玏, 邓羽. 基于DEA和Malmquist的中国城市代谢效率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4): 419-426. |
[11] | 庞瑞秋, 腾飞, 魏冶.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210-1217. |
[12] | 刘耀彬, 王鑫磊, 刘玲. 基于“湖泊效应”的城市经济影响区空间分异模型及应用——以环鄱阳湖区为例[J]. 地理科学, 0, 0(): 0-0. |
[13] | 张春梅, 张小林, 吴启焰, 李红波.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1): 16-22. |
[14] | 刘耀彬, 王鑫磊, 刘玲. 基于“湖泊效应”的城市经济影响区空间分异模型及应用——以环鄱阳湖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6): 680-685. |
[15] | 钟业喜, 陆玉麒. 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36-5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