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3~34. [2] 方精云,沈泽吴,崔海亭. 试论山地的生态特征及山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J].生物多样性, 2004,12(1):10~19. [3] 陈勇,陈国阶,王益谦.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282~287 [4] 张百平,周成虎,陈述彭.中国山地垂直带信息图谱的探讨[J].地理学报,2003,58(2):163~171. [5] 王宏志,李仁东,毋河海.基于空间分析的土地利用垂直分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6):531~535. [6]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秦岭大巴山地区地貌图说明 1∶1 000 000[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7] 杨志华.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单位新划分[J].地质科技情报,1996,15(3):43~48. [8] 王襄平,王志恒,方精云.中国的主要山脉和山峰[J].生物多样性,2004,12(1):206~212 [9] 郭彩玲.秦巴山地景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1):102~106. [10] 戴君虎,崔海亭,唐志尧,等.太白山高山带环境特征[J].山地学报,2001,19(4):229~305. [11] 高雪玲,刘康,康艳, 等.秦岭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初步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4,(4):19~21. [12] 张光超,邱少鹏,卢中正.陕西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土壤侵蚀的遥感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3,3(1):109~112. [13] 刘康,马乃喜,胥艳玲,等.秦岭山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生态学杂志,2004,23(3):157~160. [14] 查小春,延军平.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4): 403~407. [15] 郑度.山地与高原综合自然区划问题的探讨.见:黄秉维.地理集刊(第21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1~28. [16] 刘胤汉,杨东朗,刘彦随,等.陕西秦巴山区垂直自然带的土地演替[J].山地研究,1996,14(1):9~15. [17] 傅志军,张行勇,刘顺义,等.秦岭植物区系和植被研究概况[J].西北植物学报,1996,16(5):93~106. [18] 陈述彭.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J].地理科学,2001,21(3):193~197. [19] 罗为检,王克林,刘明.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50~152. [20] 刘湘南,许红梅,黄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信息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 79~84. [21] 刘卫国,吕鸣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的山地环境梯度分析方法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3):63~69. [22] 于兴修,杨桂山,王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动向[J].地理科学,2004,24(5):627~633. [23]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与利用程度的关系[J].地理学报,1998,53(增刊): 36~43. [24] 李晓兵,陈云浩,王宏.等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幅度的区域分异规律[J].地理科学,2004,24(3):270~274. [25] 李团胜.陕西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4,23(2):157~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