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国英.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认识和评价[J].人民黄河,2001,23(10):1~4. [2] 崔荃.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规划[J].人民黄河,2001,23(10):23~25. [3] 韩振强,张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分析[J].人民黄河,1998,20(10):20~23. [4] 张玫,王军良,韩侠,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分析[J].人民黄河,2001,23(10):11~13. [5] 张玫,张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分析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探讨[J].水文,2002,22(4):32~36,18. [6] 吴险峰,刘昌明,杨志峰,等.黄河上游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及风险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9~15. [7] 李道峰,宁大同,刘昌明,等.黄河上游西线调水工程对调出区气候影响的初步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16~21. [8] 高治定,张志红,王玉峰,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引水坝址天然径流量研究[J].人民黄河,2001,23(10):9~10. [9] 李道峰,田英,刘昌明.GIS支持下的黄河河源区降水径流要素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44~155. [10] 汤奇成,曲耀光,周聿超.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53~73. [11] 管华,李斌.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表径流与其时间变化的关系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3):281~285. [12] 李丽娟,李海滨,王娟.澜沧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其时空分异[J].地理科学,2002,22(1):49~56. [13] 李林,汪青春,张国胜,等.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4,59(5):716~722. [14] 高桥浩一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以及蒸发散量的推定方式[J].天气(日本),1979,26(12):759~763. [15] 宋正山,杨辉,张庆云.华北地区水资源各分量的时空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1999,18(4):552~565. [16] 李林,王振宇,秦宁生,等.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2,21(1):59~65. [17] 邓慧平,李秀彬,张明,等.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6):493~497. [18] 查小春,延军平.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4):403~407. [19] 刘晓东,安芷生,方建刚,等.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J].地理科学,2002,22(5):513~519. [20] 姜逢清,朱诚,胡汝骥.1960~1997年新疆北部降水序列的趋势探测[J].地理科学,2002,22(5):669~672. [21] 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