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奎德,任奇甲.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的分布[J].地质知识,1965,(10):2~3. [2] 周幼吾,邱国庆,郭东信,等.中国冻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26,39~42,171~206. [3] 郭东信,周幼吾,鲁国威.东北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区[J].冰川冻土,1981,3(3):10~14. [4] 鲁国威,翁炳林,郭东信.中国东北部多年冻土的地理南界[J].冰川冻土,1993,15(2):214~218. [5] 戴竟波.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地区地温特征[J].冰川冻土,1982,4(3):50~60. [6] 周幼吾,吴紫汪.大兴安岭北部的冻土[A].见:青藏铁路沿线冻土考察队(编).青藏铁路沿线冻土考察[C].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60~70. [7] 东北冻土协作组.中国东北部多年冻土分布的基本特征[A].见: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编).第二届冻土学会会议论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101~105. [8] 王春鹤.中国东北冻土区融冻作用与开发建设[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8~18,77~81. [9] 施雅风(主编).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第一版)[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8. [10] 任美锷,杨纫章,包浩生.中国自然地理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1. [11] A·N·斯特拉斯,A·H·斯特拉斯.自然地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13,205. [12] A·N·斯特拉斯,A·H·斯特拉斯.现代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475. [13]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15.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图集编撰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图集[M].上海:中华书局,1965.35. [15] 孙广友,黎劲松.黑龙江干流河道特征及梯级开发后库岸稳定与库淤北京的初步分析[A].见:孙广友.黑龙江干流梯级开发对右岸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9~77. [16] 丁锡祉.裘善文,孙广友.大兴安岭北部的冰缘现象[A].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84~189. [17] 张家诚.中国年平均气温图[A].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6~27. [18] 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图[A].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0~21. [19] 徐文铎,邹春野.中国东北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1712~1721. [20] 张汉文.大兴安岭林区植被与冻土的关系[A].见: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编).第二届冻土学会会议论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81~84. [21] 鲁国威.中国东北部兴安松植被与多年冻土的环境变化特征[A].见:第二届全国冻土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37~42. [21] 孙广友.论青藏高原苔原带[J].冰川冻土,2004,26(2):121~128. [23] 杨景春.地貌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4] 郎惠卿,祖文辰,金树仁.中国沼泽[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5~107. [25] 郎惠卿(主编).中国湿地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70~271. [26] 尹怀宁.关于小兴安岭东段沼泽形成问题[J].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3(3):101~111. [27] 程国栋,王绍令.试论中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带的划分[J].冰川冻土,1982,4(2):1~17. [28] 赵魁义,孙广友,杨永兴,等.中国沼泽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94~196. [29] 王化群(主编).中国沼泽图(1:400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