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如松.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误区、整合途径和潜势产业辨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439~2446. [2] 毛锋,肖劲松,毛凤霞.循环经济与"双剩余"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78~83. [3] 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44~53. [4] 章波,黄贤金.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15):22~25. [5] 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155~158. [6] 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23~128. [7] 李晶.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初探[J].资源产业,2005,(4):4~9. [8] 许文功.一些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及启示[J].信息导刊,2005,4:8~11. [9] 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88~189. [10] 李王锋,张天柱.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82~85. [11] 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4):4~7. [12] 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6. [13] 张坤民,何雪炀,温宗国.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0.(7):4~9. [14] 张楷,周国梅,马永亮.物质流分析理论方法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EB/OL].http://www.qhei.gov.cn/xxkd/rdzt/xxgyh/t20060126_192178.shtml,2006-11-10 [15] Morris J.Practical Recycling Economics:Making the Numbers Work for Your Program[M] New Brunswick: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1999. [16] 余德辉,王金南.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J].环境保护,2001.(10):16~18. [17] Frosch R A.Gallopoulos N E.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 (Special Edition).1989. [18] 王志宪,虞孝感,唐琦.南京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规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9):267~269. [19]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 王立红.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