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江水利委员会(编).三峡工程泥沙研究[C].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潘庆焱,杨国录,府仁寿(主编).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 徐宪立,张科利,庞玲,等.青藏公路路堤边坡产流产沙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2):211~216. [4] 杨世伦,杜景龙,郜昂,等.近半个世纪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演变[J].地理科学,2006,26(3):335~339 [5] 许炯心.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5):432~437. [6]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等.江汉平原近3 000年来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J].地理科学,2007,27(1):81~84. [7] 程江,杨凯,赵军,等.上海中心城区河流水系百年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1):85~91. [8] 张芸,朱诚,于世永.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3000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J].地理科学,2001,21(1):267~272. [9] 柴宗新,范建容,刘淑珍.金沙江下游元谋盆地冲沟发育特征和过程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4):339~343. [10] 张强,杨达源,施雅风.川江中坝遗址5 000年来洪水事件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4):715~721. [11] 张信宝,文安邦.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河流泥沙近期变化及其原因[J].水利学报,2002,(4):56~59. [12] 张信宝.长江上游河流泥沙近期变化、原因及减沙对策——嘉陵江与金沙江的对比[J].中国水土保持,1999,(2):22~25. [13] 许炯心.我国流域侵蚀产沙的地带性特征[J].科学通报,1994,39(11):1019~1022. [14] 许炯心.长江上中游的水沙变化及其与森林破坏的关系[J].水利学报,2000,(1):72~80. [15] 柴宗兴.四川省水土保持抗洪减灾体系建设[J].长江水土保持,1998,(4):20~22. [16]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嘉陵江水土保持措施对长江三峡工程减沙作用的研究[A].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泥沙课题专家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工程泥沙专家组(编).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四卷)[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0.1~173. [17]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泥沙课题专家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工程泥沙专家组.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八卷)长江三峡工程"九五"泥沙研究综合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0.5~8. [18] 郭厚祯,万彩兵."长治"工程与长江流域跨世纪发展[J].人民长江,1998,29(2):38~39. [19] 史立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防治对策及实施成效[J].人民长江,1998,29(1):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