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7, Vol. 27 ›› Issue (2): 249-255.doi: 10.13249/j.cnki.sgs.2007.02.249
王计平1,2, 邹欣庆1, 左平1
收稿日期:
2005-06-22
修回日期:
2005-10-25
出版日期:
2007-03-20
发布日期:
2007-03-20
基金资助:
WANG Ji-Ping1,2, ZOU Xin-Qing1, ZUO Ping1
Received:
2005-06-22
Revised:
2005-10-25
Online:
2007-03-20
Published:
2007-03-20
摘要: 从影响红树林湿地环境质量评价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不同社区居民感官的差异性出发,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并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其湿地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环境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东寨港环境管理的具体建议与对策,以期为东寨港湿地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中图分类号:
王计平, 邹欣庆, 左平. 基于社区居民调查的海岸带湿地环境质量评价——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7, 27(2): 249-255.
WANG Ji-Ping, ZOU Xin-Qing, ZUO Ping. Quality Evaluation of Coastal Wetl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Resident Investigation——A Case Study at Dongzhaigang Mangrove Natural Reserve,Hainan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2): 249-255.
[1] 林鹏,傅勤.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5~80. [2] 殷康前,倪晋仁.湿地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1998,18(5):540~546. [3] 卢松,陆林,凌善金,等.湖区农户对湿地资源和环境的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安庆沿江湖群为例[J].地理科学,2003,23(6):762~768. [4] 宋长春,王毅勇,王跃思,等.人类活动影响下淡水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J].地理科学,2006,262(1):82~84. [5] 高建华,杨桂山,欧维新.苏北潮滩湿地植被对沉积物N、P含量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2):224~230. [6] 张金波,宋长春,杨文燕.沼泽湿地垦殖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3):340~344. [7] 王永洁,邓伟.扎龙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度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6):722~727. [8] 佟守正,吕宪国.松嫩平原重要湿地恢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7,27(1):127~128. [9] 邹发生,宋晓军,陈康,等.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20(3):21~23. [10] 黎民,王力军,马文辉,等.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污染生物检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7(3):282~285. [11] 张乔民,隋淑珍.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28~36. [12] 钱仲范,刁颖敏.环境数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13]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 刘康兰,袁浩.模糊综合评判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00,18(1):55~56. [15] 杨波.我国湿地评价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4,23(4):146~149. [16] 李祥妹.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2):58~63. [17] 于鲁冀,王震,韩国新.关于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1999,20(1):84~87. [18] 吕宪国,王起超,刘吉平.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1):83~85. [19] 崔保山,杨志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Ⅰ·理论[J].生态学报,2002,22(7):1005~1011. [20] 庄大春,邓祥征,战金艳.武陵源风景区环境质量评估[J].地理研究,2004,23(2):192~200. [21] 何池全,崔保山,赵志春.吉林省典型湿地生态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5):754~756. [22] 刘红玉,吕宪国,刘振乾,等.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2000,20(6):545~557. [23] 储金龙,高抒,徐建刚.海岸带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5,24(3):80~87. |
[1] | 阮一晨, 刘声, 李王鸣, 章明宇. 城市社区中心空间特征及其影响要素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21, 41(1): 74-82. |
[2] | 洪学婷, 黄震方, 陈晓艳, 徐冬. 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21, 41(1): 55-63. |
[3] | 郑殿元, 文琦, 黄晓军. 干旱风沙区农村多维贫困地域分异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49-156. |
[4] | 黄亚平, 郑有旭.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21-128. |
[5] |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12. |
[6] |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27-2036. |
[7] | 赵臣, 陈扬乐, 张凯, 申文灿. 三亚市季节性旅游移民社会融合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64-2072. |
[8] |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55-2063. |
[9] | 白雪, 乔观民, 李加林, 梅思雨, 马仁锋. 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空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10-2018. |
[10] | 李伯华, 徐崇丽, 郑始年, 王莎, 窦银娣. 基于图式语言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84-1794. |
[11] | 武荣伟, 王若宇, 刘晔, 古恒宇. 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22-1830. |
[12] | 王永生, 文琦, 刘彦随.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40-1847. |
[13] | 朱政, 贺清云, 覃伟. 长沙市居住区空间宜居程度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59-1867. |
[14] | 薛冰, 肖骁, 苏芳, 唐呈瑞, 程叶青, 谢潇, 赵宏波, 王燕侠, 张子龙, 李京忠. 地理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防控中的学术响应及展望[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593-1600. |
[15] | 陈浩然, 安宁, 朱竑. 城市的垂直流动:广州再领域化中的人地关系重构[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27-16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