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ubbard K G,F J Flores-Mendoza.Relating United States Crop Land Use to Natural Resources and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Climate,1995,8(2):329-335. [2] 王卫,李秀彬.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1):24~28. [3] 黄初龙,邓伟.东北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域分异的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2):284~291. [4] 王宗明,于磊,张柏,等.过去50年吉林省玉米带玉米种植面积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3):299~305. [5] 赵秀兰,延晓冬.近20年黑龙江省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5):569~573. [6] 李月臣,刘春霞.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2):45~52. [7] 王秀春,黄秋昊,蔡运龙,等.贵州省猫跳河流域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模拟[J].地理科学,2007,27(2):188~192. [8] 闫业超,张树文,岳书平.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遥感分类与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2):193~199. [9] 何毓蓉,周红艺,张保华,等.四川省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及承载力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1):20~25. [10] 罗利芳,张科利,李双才.撂荒后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透水性和抗冲性的变化[J].地理科学,2003,23(6):728~733. [11] 沙万英,邵雪梅,黄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线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2002,32(4):317~326. [12] 路云阁,李双成,蔡运龙.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的多尺度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4):432~438. [13] 张耀存,张录军.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50年来降水和温度概率分布特征变[J].地理科学,2005,25(5):561~566. [14] 孙力,安刚,高枞亭,等.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1):42~49. [15] 史陪军,王静爱,谢云,等.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3):197~203. [16]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科学(D辑),2002,32(12):1031~140. [17]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2. [18] 徐新良,刘纪远,庄大方,等.基于3S技术的中国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1):55~60. [19] 李晓兵,陈云浩,王宏,等.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幅度的区域分异规律[J].地理科学,2004,24(3):270~274. [20] 刘纪远,布和·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239. [21] Zhang dafang,Liu Jiyuan,Liu Mingliang.Research activities on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China using space technology[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9,9(4):330-334. [22] 杨恒山,王芳,张冬梅,等.哲里木盟4种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及对比分析[J].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9,9(2):19~24. [23] 马树庆,郭顺姬.东北区气候、土壤资源生产潜力及开发利用研究[J].地理科学,1995,15(3):1~10. [24] 王宗明,梁银丽.黄土塬区主要粮食作物增产潜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3):33~37. [25] I K Tsanis,S Naoum.The effect of spatially distribute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on irrigation water demand assessment[J].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03,26:3111324. [26] 刘钰,L S Pereira.气象数据缺测条件下参照蒸发量的计算方法[J].水利学报,2001,(3):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