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林,王振宇,汪青春,等.青海高原冻土退化的若干事实揭示[J].冰川冻土,2005,27(3):320~328. [2] 汪青春,李林,李栋梁.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J].高原气象,2005,25(5):708~713. [3] 王义薄,王根绪,常娟.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冻土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4,26(5):517~522. [4] 高荣,韦志刚,董文杰.青藏高原西部冬春积雪和季节冻土年际变化[J].冰川冻土,2004,26(2):153~159. [5] 李述训,吴通华.冻土温度状况研究方法和应用分析[J].冰川冻土,2004,26(4):377~383. [6]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89~678. [7] Dongyuxiang.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Driving Factors of Contemporary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Semi-arid Zone in China[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01,21(4):412-417. [8] 林培松,李森,李保生,等.近20 a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研究[J].中国沙漠,2005,25(1):27~32. [9] 张定祥,潘贤章,李宪文,等.近17年城镇用地扩展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定量评估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1):31~36. [10] 孙力,安刚,高枞亭,等.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1):42~49. [11] 李森,李凡,孙武,等.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04,24(1):61~67. [12] 欧维新,杨桂山,李恒鹏,等.苏北盐城海岸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5):610~615. [13] 李小强,赵宏丽,闫敏华,等.东北三江平原全新世演化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5,25(2):177~182. [14] 高华中,姚亦锋.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博斯腾湖水位影响的量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3):305~309. [15] 张婷,汤国安,王春,等.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定量因子的关联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5,25(4):467~472. [16] 李林,王振宇,汪青春.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1):40~46. [17] 张玉兰,贾丽.上海东部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J].地理科学,2006,26(2):186~191. [18]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等.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3):345~350. [19] 王建力,王丽,何潇,等.重庆地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5):580~585. [20] 贾铁飞,戴雪荣,张卫国,等.全新世巢湖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意义[J].地理科学,2006,26(5):706~711. [21] 李国平,肖杰.青藏高原西部地面反射率的日变化以及与若干气象因子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7,27(1):63~67. [22] 吴江滢,邵晓华,汪永进.南京年纹层石笋δ18O记录的冰期气候事件特征[J].地理科学,2007,27(1):75~80. [23] 李月丛,许清海,肖举乐,等.中国北方几种灌丛群落表土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1):205~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