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7, Vol. 27 ›› Issue (4): 486-492.doi: 10.13249/j.cnki.sgs.2007.04.486
李鹤1,2, 张平宇1, 刘文新1,2
收稿日期:
2006-01-22
修回日期:
2006-10-17
出版日期:
2007-07-20
发布日期:
2007-07-20
基金资助:
LI He1,2, ZHANG Ping-Yu1, LIU Wen-Xin1,2
Received:
2006-01-22
Revised:
2006-10-17
Online:
2007-07-20
Published:
2007-07-20
摘要: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和理论目前尚未成熟,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协调度的概念出发,利用因子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套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并对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状况经历了从失调向初级协调的转变过程,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的发展大致呈“V”型趋势变化,“九五”时期是协调状态由失调向初级协调的过渡阶段,1997年以后环境与经济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对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的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指出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工业三废排放量大、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等因素将长期制约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李鹤, 张平宇, 刘文新. 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J]. 地理科学, 2007, 27(4): 486-492.
LI He, ZHANG Ping-Yu, LIU Wen-Xin,. Assessment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China during 1990~2003[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4): 486-492.
[1] 林道辉,沈学优.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24(2):120~123 [2]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3]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4]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4):507~514. [5] 严登华,何岩.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模型研究[J].环境与开发,2000,15(3):5~7. [6] 张远,李芬,等.海岸带城市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及应用——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53~56. [7] 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J].地理科学,2005,25(2):209~214. [8] 吴越明,张子珩.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型及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1996,32(3):466~473. [9] 吴跃明,郎东锋.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47~50. [10] 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18~21. [11] Munda G."Measuring sustainability":A multi-criterion framework[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5,7:117~134. [12] Ronchi E,Federico A,Musmeci F.A systemo riented integrated indicato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taly[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2,2(1/2):197~210. [11] López-Ridaura S,Masera O,Astier M.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mplex socio-environmental system.the MESMIS framework[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2,2 (1/2):135~148. [13] Hanley N,Moffatt I,Faichney R.Measuring sustainability:A time series of alternative indicators for Scotland[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8(1):55~73. [14] Ravetz J.Integrated assessment for sustainability appraisal in cities and region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0,20(1):31~64. [15] 唐剑武,叶文虎.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定量化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3):227~230. [16] 唐剑武,郭怀成.环境承载力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1):6~9. [17] 茹江,李彬.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1995,16(6):47~50. [18] 张平宇.可持续空间结构与区域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7,17(2):16~21. [19] 隋映辉.协调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 [20]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1]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2]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3]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4] 辽宁省统计局,等.2002辽宁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5] 辽宁省统计局,等.2001辽宁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
[1] | 李成宇, 张士强, 张伟. 中国省际工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1970-1978. |
[2] | 王琎, 吴志峰, 李少英, 王帅帅, 张晓诗, 高群. 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及沿岸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12): 1903-1911. |
[3] | 谷永泉, 杨俊, 冯晓琳, 李闯, 李雪铭. 中国典型旅游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4): 410-418. |
[4] | 狄乾斌, 韩雨汐. 熵视角下的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6): 664-671. |
[5] | 韩瑞玲, 佟连军, 朱绍华, 路紫. 基于ARMA模型的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1): 32-39. |
[6] | 赵先贵, 马彩虹, 肖玲, 纪芙蓉. 陕西省碳足迹时空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12): 1537-1542. |
[7] | 李汝资, 宋玉祥, 李雨停, 陈晓红. |
[8] | 张明, 金菊良, 张礼兵. 流域可持续评价的最大熵原理——投影寻踪耦合模型[J]. 地理科学, 2007, 27(2): 177-181. |
[9] | 韩良, 宋涛, 佟连军. 典型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其借鉴[J]. 地理科学, 2006, 26(2): 237-243. |
[10] | 马小凡, 郭晓泽, 王菊, 韩振宇, 于连生. 水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利弊关系分析[J]. 地理科学, 2005, 25(5): 621-625. |
[11] | 汤洁, 佘孝云, 林年丰, 麻素挺. 生态环境需水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5, 25(3): 367-373. |
[12] | 匡耀求, 黄宁生, 胡振宇. 环境污染对东莞市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04, 24(4): 419-425. |
[13] | 赵文晋, 董德明, 龙振永, 王宪恩, 姜百川. 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 23(6): 751-754. |
[14] | 董德明, 赵文晋, 王宪恩, 房春生. 战略环境评价若干问题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5): 615-618. |
[15] | 苏培玺, 张小军, 刘新民. 荒漠绿洲PRED系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1, 21(6): 519-5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