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姜文来.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核算研究[J].水土保持,2003,17(2):34~40. [2] 姜海燕,蒋春英,徐东艳,等.辽宁东部山区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辽宁林业科技,2005,(3):6~9. [3] 林岚,赵清,赵淑玲,等.旅游保护性开发区划的实施途径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501~507. [4]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等.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结构演变关系初步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4):500~505. [5] 柴彦威,林涛,刘志林,等.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地理科学,2003,23(5):547~553. [6] 黄铁青,张养贞.可持续发展评价初探[J].地理科学,2002,22(2):156~161. [7] 于书霞,尚金城,郭怀成.基于生态价值核算的土地利用政策环境评价[J].地理科学,2004,24(6):727~731. [8] 李双成,郑度,张镱锂.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的区域范式[J].地理科学,2002,22(3):270~275. [9] 于连生.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0] 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58~63. [11] 赵延治,张春来,邹学勇,等.西藏日喀则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环境建设[J].地理科学,2006,26(1):33~39. [12] 张雪萍,郭艳清,张毅.基于能值分析的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泰来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6,16(2):160~164. [13] 臧淑英,智瑞芝.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黑龙江省石油城市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4):420~465. [14] 黄向,保继刚,沃尔·杰弗里.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的构建[J].地理科学,2006,26(5):629~634. [15] 李燕琴.一个新的生态旅游者分类指标的有效性分析——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6):764~771. [16] 李昕,董德明,沈万斌,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基本问题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2):163~166. [17] 陈雯,孙伟,段学军,等.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江苏省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J].地理科学,2007,27(2):312~317. [18] 王爱玲,朱文泉,李京,等.内蒙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测量[J].地理科学,2007,27(3):325~330. [19] 陈义琳,梁锦梅,俞万源.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梅州阴那山为例[J].地理科学,2005,25(4):508~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