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荫凯,韩增林.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理论探讨[J].人文地理,1999,(2):1~5. [2]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联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33~71. [3] 费洪平.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胶济沿线产业带实例分析[J].地理学报,1994,49(3):223. [4] 武伟,宋迎昌.论铁路干线对沿线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J].经济地理,1997,(1):92~96. [5] 张文尝.工业波沿交通经济带扩散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20(4):335~362. [6]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等.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4):295~300. [7] 尤飞,韩增林.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5):99~103. [8] 巫东浩.高速公路产业带评价理论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1997,(1):108~110. [9] 刘舒燕.高速公路产业带层次结构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29~232. [10] 吴慈生,汪敏.高速公路经济带吸引区域与开发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2000,(2):17~21. [11] 卢中原.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6,(7):38~45. [12]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 黄炳康,李忆春,吴敏.成渝产业带主要城市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5):41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