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吉余,曹勇,刘杰.长江河口淡水资源开发的一个新思路[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6):5~8. [2] 黄胜.长江河口演变特征[J].泥沙研究,1986,(4):1~12. [3] 陈吉余,沈焕庭,恽才兴,等.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巩彩兰,恽才兴.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长江口南港底沙运动规律[J].水利学报,2002,4(4):18~22. [5] 吴华林,沈焕庭,胡辉,等.GIS支持下的长江口拦门沙泥沙冲淤定量计算[J].海洋学报,2002,24(2):84~92. [6] 张莉莉,李九发,吴华林,等.长江河口拦门沙冲淤变化过程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3~80. [7] 薛元忠,何青,李茂田,等.长江口新浏河沙冲淤变化监测及定量分析[J].泥沙研究,2004,(5):56~60. [8] 吴华林,沈焕庭,茅志昌.长江口南北港泥沙冲淤定量分析及河道演变[J].泥沙研究,2004,(3):75~80. [9] 李鹏,杨世伦,杜景龙,等.长江口外高桥新港区岸段河槽冲淤GIS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4):24~27. [10] 刘权.GIS在河流洪泛区灾害监测中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6):712~716. [11] 左书华,李九发,应铭,等.没冒沙水域水沙运动特性及筑库工程对其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48. [12]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3]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4] 钱乐样,许叔明,秦奋,等.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以福建为例[J].地理科学,2002,22(1):85~90. [15] 唐川,朱大奎.基于GIS技术的泥石流风险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300~304. [16] 范月娇.基于遥感和GIS一体化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5):593~597. [17] 汪爱华,张树清,何艳芬.RS和GIS支持下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5):636~641. [18] 王亚强,王兰民,张小曳.GIS支持下的黄土高原地震滑坡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2):170~176. [19] 师长兴.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研究中的问题分[J].地理科学,2005,25(2):183~189. [20] 第宝锋,杨忠,艾南山,等.基于RS与GIS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生态系统评价--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5,25(4):484~489. [21] 尹海伟,徐建刚,陈昌勇,等.基于GIS的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1):64~69. [22] 黎坤,曾彩华,江涛,等.前山河水力排污冲淤联合调度试验及效果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1):101~107. [23] 杨世伦,杜景龙,郜昂,等.近半个世纪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演变[J].地理科学,2006,26(3):335~339. [24] 许炯心.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4):432~437. [25] 陈宁生,张飞.2003年中国西南山区典型灾害性暴雨泥石流运动堆积特征[J].地理科学,2006,26(6):701~705. [26] 贾铁飞,戴雪荣,张卫国,等.全新世巢湖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意义[J].地理科学,2006,26(6):706~711. [27] 杨世伦,贺松林,谢文辉.长江口九段沙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南北槽发育的关系[J].海洋工程,1998,16(4):5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