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http://www.olympic.cn/china/index.html [2] 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http://www.sports.gov.cn [3]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奥运冠军录,2004,http://www.olympic.cn/ [4] 杨再淮,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1~4 [5] 吴铎,张人杰.教育与社会[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3. [6] 赵桂银.体育人才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1~38. [7] 刘志民.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6~11. [8] 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86~207. [9] 刘可夫,张慧.论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J].福建体育科技,1995,(5):12. [10] 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7. [11] 佟连军,张明祥.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J].地理科学,1999,19(6):517~520. [12] 叶忠海.中国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才,1998,(3):5~8. [13] 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中国人才地理特征[J].经济地理,1998,(3):261~267. [14] 朱翔.近现代湖南人才地理研究[J].地理学报,1998,53(3):279~284. [15] 朱翔.中国人才时期与人才地理研究[J].人文地理,2001,(6):10~16. [16] 吴殿廷.高级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38~43. [17] 刘翔.我是刘翔[M].北京:三联书店,2004.6~9. [18] 郑勤.地理环境与体育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4,(3):268~273. [19] 李艳翎.奥林匹克运动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3~4. [20] 陈青,沈涵,张俊宗,论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相对性成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8~11. [21] 姚颂平,刘志民,肖锋.国际体育大赛与国际化大城市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18~23. [22] 俞继英,沈建华,杨再淮.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1~6. [23] 沈传茂,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区域分布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5):4~7. [24] 曹彧,董新光,中国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1~3. |